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远方来信(1 / 1)

连日阴雨,大雾稠密,邓紫光被滞融州,日日与解贴哥燕饮。

邓紫光不喜欢听乐班的那些吹打,便问他们会不会唱些杂剧。他们皆说不会。邓紫光与解贴哥说兄长不妨让他们学些杂剧,不仅可以自己观赏,还可让他们以杂剧娱民、教民。

解贴哥:我见各州县均有乐班,他人不唱杂剧,我岂能越矩?

邓紫光:哪有不得唱杂剧的规矩?各,迟早都会唱戏剧,兄长宜做人先,得头利。

解贴哥除了对自己的乐班十分自得,对自己恢复州学,并且建小学招收蛮苗子弟事也津津乐道。邓紫光报着取经心思问你都让蛮苗孩子学些什么,解贴哥说分辩善恶,学习礼仪,使其知进退、礼让、跪拜、作揖、应对,乃至君臣、父子、尊卑。

为表示自己通文墨,能风雅,解贴哥给邓紫光看自己写的诗:厌倦官场,腻于政务,征战岭南,北辞家园。驻马西江,闲隐苗乡。纵情山水,舞文弄墨。开怀畅饮,更上层楼。双姝相伴,夫复何求。

邓紫光看了心想这武人弄墨就有如公鸡下蛋,还不得不恭维几句,说不出的令人生厌。

邓紫光向小双引见解贴哥,解铁哥问不是还有个姐妹的吗?邓紫光道细君已入燕王府,如今也是太子府了。解贴哥听了也是吃了一惊,愈加对邓紫光热情,遂邀请邓紫光与小双去他府中作客。

解贴哥身边并没带夫人在身边,却不乏侍妾。战后安逸,多数就地任宜的武人在属地纳妾,甚至换防一地就换一个妾。地方上不缺人送银子送女儿。

解贴哥的热情令邓紫光总有几份不自在,但想到他于自己有恩,不便拒绝他的热情,只好虚与委蛇。

解贴哥问邓紫光为何闷闷不乐?小双道他不是被这连天大雾所阻,不得行船。其实我们早想回静江府了。

解贴哥:这是留客天,你安心与我多聚几日,老天自会放晴让你回去。不过你若能为我写一首诗词,我为你作法退雨,让你一帆风顺。

邓紫光见他索要诗词,也没拒绝,为表感恩之情,真心实意地提笔写下《苗山夜雨会解兄》:

飘零小舟墮海南,一夜春风化孤寒。寻江相逢融融会,老军渡囗无人还。

千仞苗山阻归路,锁江愁雾留客船。征人不尽当年事,点滴都在一壶间。

德祐恩科探花邓紫光寄水军招讨使解将军。

解贴哥小心收好诗作,将一面水军军旗给邓紫光;有此旗在,贤弟在这融江江面上只会神鬼避让。

邓紫光起身向解贴哥深深一揖,口称兄长照顾我太深,为弟无以为报呀。

解铁哥大笑贤弟休得说这见外的话。自你我一见,我只觉得投缘,用你的诗来说就是征人不说当年事,点滴都在一壶间。哥哥我高兴,将来我传这诗给子孙,让子孙看看老子往来也有鸿儒呢。

邓紫光觉得有些汗颜。自己心中一直觉得解贴哥粗鄙,可人家一直将心比明月。是自己小气了。

天气终于放晴,解贴哥登上了九里香送别邓紫光,陪着邓紫光走了半天的水上行程,到武阳江口才与邓紫光分别,顺便陪自己的小老婆回娘家。

跟随邓紫光大船的是蒙三带着三十个放排人,拖着数里地长的木排。

木排在江上的速度远快过人的脚力。到柳城一百五十里水路不到一天到达。邓紫光不愿靠岸,怕被柳城财计官员拿去缴税。他打着嶊锋的军旗和水军招计使的旗帜,连闯了柳城和马平两道关,要不是晚上着不清航道,害怕撞了别人的船,大家还不想靠岸。

邓紫光让大家上船来吃热菜热饭,这一天走了近二百里水路,感谢大一路辛苦,由于害怕大水把木排冲走,就不让大家喝酒了,但每天三角酒的酒钱到苍梧一并发放,另加每天每人奖励百钱。但有言在先,如有人掉江里被冲走,并且没救回来,那么,全部人员的奖励就没有了,用来发放给遇难者家属。

上万根原木到达苍梧,立即引得广东商人的哄抢。蒙三要带领排工协助曹县,被邓紫光拦住,让蒙三指派几个人去协助曹县。

檀公公向邓紫光告辞,邓紫光问他此去多少日子能返下蓝山,檀公公道快则三个月,慢则一年。邓紫光想到夫人和媞姐儿没有人照顾,心中不由担心。檀公公道我会尽量快些回来的。邓紫光思索一会,将二十两碎银褡裢给檀公公:出门在外,少不了盘缠,还要注意保障身体。

邓紫光想要返静江,曹县告诉他还有二船从没回,你不想看看从怀远能收多少茶油和桐油?

邓紫光:有你在,还需要我去看?

曹县:苍梧分行建立以来,你都没有来过。都是你的同袍子弟,不好厚此薄彼吧?

邓紫光连说曹公说得有理,是我大意了。

曹县陪邓紫光在老戎城吃广味,听粤调,逛雷水街,尝艇仔河鲜。曹县久不与邓紫光沟通,这番把邓紫光强留在梧州,是有很多话要和他说,关于始安商行的过去和今时,与及未来如何发展问题。其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还是邓紫光向下分权后,互不隶属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解问题。

邓紫光猜想是曹县遇到了麻烦纠纷的人和事,但他自己不愿意将矛盾激烈化和公开化,所以采取旁敲侧击办法,向邓紫光提醒几句。邓紫光没有问曹县具体指何人,只是心理猜想着有那么二三个人,邓紫光便有了暗暗大算,他想调整一些人的岗位,减少始安商行的内部摩擦。比如让云霞与熊桂一文一武负责巡查,并临机处理各种縻拌。

瑶池带着满载的货船回来,将一桶桶的油料卸了船,再装上梧州铁器、大米沿府河返静江。邓紫光问曹县为什么梧州有这么多的铁?莫非是周边有矿?

曹县:这苍梧自古商贸聚集,传说苍梧国建都于此,被舜帝爷的灭。舜帝为何不远千里南下苍梧?只因这苍梧南有南恩铁山,东面有肇庆府的金坑,北面有临贺的太平银场,西面有龙山银场和横州铜坑。真是富可敌国啊。苍梧被舜帝爷所并,其君逃往番禺,故今苍梧与番禺方言一致,且尤其雅意。当然。我这也是传闻。

邓紫光:自古冶炼兴财,曹公,如何让我们始安商行也能进入这个行业?

曹县:主公意思我明白,一但有机会我们也弄几个矿洞来炼制。当年我也有此意,只是一时没那么大的资本。如今应该不在话下。明年肇庆府金场有拍卖矿洞的,我们可先找人入伙进去。

邓紫光与曹县去看梧州冶场,与工头和矿商聊天,意外买到一批次矿,当即雇人筛选一次,再交工头冶炼,一算工料成本,居然有一成的毛利。于是二个又盘算着在哪开冶炼场的问题。

邓紫光跟随曹县在苍梧快一个月,等下蓝山出来的各种木料基本售罄后才返回静江府。一回静江,邓紫光首先去酒店见熊桂。

酒场是始安商行最挣钱的生意,同时熊桂掌握着霍公明留下的隍城卫。原来有十多人,如今只剩下六人。留在静江府的有三人,一个是靠仿古字画谋生李洪,另外两个菜把头常贵和他老婆。常贵原是校尉,靠军功挣了百来亩菜圃,自己经营管理,日子还算过得去。夫妻两本可以归隐于菜园,熊桂发现他们有一身过好本事,被留下来继续当差。

邓紫光与城隍卫见过之后,这才返回仡伶药局。一年多没见侄儿侄女,邓紫光逐个与他们交谈几句,这才来见云霞。他带着小双给云霞行礼,云霞连忙回礼,被邓紫光拦助。

云霞说有封从大都来的信。邓紫光接过来一看,是燕王府的信函,从字迹上看是细君执笔。看内容是燕王的久不见邓紫光,不知道近况意思,甚是想念。

邓紫光读完信后也不敢马虎,用二天时间回了千言:

燕王殿下:

细君姐姐:

弟紫光遥拜贤伉俪于十八峒大南山。

紫光遇殿下于秋月,一路金风送爽,知音相伴,诗酒唱和,杼高远豪情,看古今兴替,快意人生,不过如此。

弟去鄱阳捕杀巨匪周斌,斩匪于江。又在洞庭采购大豕百头赶入深山,招八峒生蕃千人,共同社祭于冬至;与山獠、俚猺、仡伶各部共度新春佳节,击瑶鼓,吹芦苼,唱多耶,食生饮酸,其乐无穷。

下蓝山是为融江之水源地,属静江义宁县,西接融州怀远,北临湖南武冈、靖州,因地处偏远之地无所御控。山中地力贫瘠,物产艰贫,刀耕火种,茹毛饮血,衣不庇体。往年人均有粮百斤,难以裹腹;或投身土司、豪族为奴;或被拐为生口、贱民,不临其境难以想象,令人唏嘘。此种性彪悍,轻生死,好斗勇。

有猺峒于山中聚落,年高者为长佬,能开亩产粮,织斑布,喂猪。此类民性温和,喜歌舞,略识礼仪。

然地犷人稀,其俗简陋。民相嫁娶无仪程礼定,自然相中,或与家人通则合,或男女合于山林自成一家,或被商人、城民拐带出去不再归还,在前朝书中所谓卷伴,实为被拐带人口。

紫光悲其民贫而风气不正,愿以微薄之力扶兴,目前有千八百余户分编成八大寨,六个小寨,开水田三万亩以种稻,开旱田五万亩种豆粟麦寂,去年人均有三百七十斤粮食,虽能饱肚,却无余力祭祀。紫光原设想各峒人均粮食六百至八百斤,三年达成目标,目前看来有困难,但五年内目标必达。

目难在缺资少力,用于修路桥,引水渠。

为解以上难题,弟已开商业,走水路将山中木材、药材,土特产从水路或陆路贩运柳州、梧州。以商兴农。

经实地走访,千料船只能到融州,从融州到怀远只能走五百料船。紫光以蒙姓仡伶在怀远设生料场收集浔江与王江山货,运柳州、梧州各场及行业售卖。

自古蛮夷难治,需要长治之功。历代君主均怀柔布德,感化蛮夷。由于当年一味怀德,给田给官给银两,都不能解决饱暖,部分生獠不服王化,王化事业多半途而废。至成为惰农,不知怀德感恩,一但天灾年荒,则四出骚动。治边者有急功近利之臣,派武臣充任边州府帅,常用暴力,翼以力压,易引发边衅。前朝之事最大莫过于侬志高叛乱,害广右之民口减半。

今事业初兴,需要宣府、行中书省给予免税之便,以富其民。丞相、宣抚已免我十八峒山货在融、柳、梧、永、静江交易之税五年。

实民之腹仅是万事开头,长治久安还需要教化。弟在下蓝山建学堂,可容百人读书。要求所有八岁以上十二岁以下孩子,均需要入学,读书两年以上,学习礼仪,分辩善恶,知进退、揖让、跪拜、应对,乃至君臣父子。学堂所需要老秀才三名,已经由义宁县提供。下蓝山癸拨学田四百亩供师生生活。

旧时山民嗜杀,敬鬼,多淫祀,弟以为当以正教引导,以正祛邪。为此特建道观九娘庙,延请大德驻持,同时安排失沽的妇幼观中桑植,临时庇护。

此番带解忧妹妹进山,拜见了我妻粟英,谒拜亡妻粟娥。村人以为紫光与解忧妹妹不是人类,背地叫我狐仙儿,叫解忧妹妹九尾狐儿。然弟认为,兄长当为金面佛,细君姐则为玉观音。

弟紫光,妹解忧遥寄思念,顺祝安棋。

二月十三于静江府驿站

回信寄静江府驿前街仡伶医馆大医粟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