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历史军事>明末大寨主> 第1377章 改革派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77章 改革派(1 / 1)

比如最早的时候,赵进透露出来的口号可是每月二十二天,每天八小时工作制,但是后来在楚行面前提出正式建议的时候,就已经是变成了每月工作二十六天,每天十小时工作制。

不过没等几天,等御书房值班大臣会议上,面对多人的一致反对,他又是降低了标准,那就是每个月两天的带薪假期,每天十二小时工作制。

这么一个标准尽管让很多人还是无法接受,但是反对的声音却是没有这么大了,尤其是同样支持改革,只不过没有和赵进这么激进的宋一围也是转而支持了赵进,他认为尽管目前赵进提出来的新标准,固然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有利影响更大,正所谓是利大于弊。

限制工作时长这一点上,赵进的让步比较大。

同样的在最低薪资标准上赵进也是做出了外人眼中的巨大让步。

一开始赵进是要求按照各地官府雇员的平均薪资的百分之八十来制定最低薪资标准,这毫无疑问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就算是圣天子楚行也不支持这么激进的改革方案。

要知道官府雇员的平均薪资可是比较高的。

什么是官府雇员,其实就是各级官员了。

目前大乾的官员平均薪资待遇算是比较高的,因为这么多年来,虽然中高级官员的薪资水准没有增加,反而还下降了一部分,但是低级官员的薪资水准却是普遍增加了。

以松江府地区的官府雇员,也就是九品、八品这两个级别的各机构科员为例,其职务薪资以及品级薪资,再加上部分补贴的话,每个月的税后收入大概维持在十元到十五元之间。

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他们直接拿到手的钱,实际上他们还能诸多福利,比如说逢年过节的时候能够获得一些福利,米粮什么的都是最基本的了,年末往往还会加发年末奖金,如果这一部分也算上的话,他们的税后收入大体上能够达十五元到二十元左右。

也可以这么说,一名低级政府雇员的年收入,大体上有一百八十元到两百四十元之间,而部分特殊岗位,比如说需要高级技能或者危险的岗位,收入大概能够达到三百元以上。

这样的收入哪怕是在松江府地区,也勉强算得上是低级中产阶层的收入了。

如果不需要养家,只一个人生活的话,完全可以过上普通人口中的体面生活,甚至都还能够再雇佣一名女仆或者随从。

而这只是低级官员而已,如果是中级官员的话,也就是七品到四品之间的官员,那么薪资水准还会大幅度提高,年收入能够达到,其收入大概能够达到三百到一千元之间。

至于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员,薪资已经是达到了一千元以上,不过到了这个级别,实际上薪资对他们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如果是根据官府雇员的平均薪资来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大部分企业都得直接破产。

以为目前松江府一带的男性青壮的体力劳动者,其薪资普遍只有三到五元元之间,这乍一看似乎不低了但是是企业们现在都很喜欢雇佣女工或者童工!

因为女工或者童工的薪资更低,往往只有一两元左右。

怎么说呢,大乾发展工商多年,经济翻了不知道多少倍,但实际上底层人们的收入其实并没有增加太多,哪怕是看似成年男性的收入高了,但是那些工厂主们宁愿雇佣女工或者童工,也不愿意雇佣成年青壮。

如果说把女工和童工也算上,那么整体上的底层劳动力的平均薪资,估计也就两元左右!

但是,上海当年开港通商,第一批工厂建立起来的时候,那个时候工人们的平均收入也有一元多两元的水准了!

二十几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

不过如果纯粹是底层劳动力的收入低,吃不饱什么的依旧不是赵进极力推动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作时长的根本原因。

赵进甚至都不屑用这个来说服别人。

赵进是用什么理由来说服圣天子和其他值班大臣们的?

很简单:你不给他们发工资,你生产了商品卖给谁去啊?

不得不说,赵进的这一番话打动了宋一围,更打动了圣天子楚行。

楚行自然是知道这些的,之前之所以没有去搞,并不是不知道该搞,而是想着缓一缓,等工业体系成熟了再搞。

简单来说就是先让生产力发展起来,然后再相应的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准。

宋一围被打动,那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改革派,甭管他内心怎么想的,但是他当初能够一路爬起来,就是靠着各种改革,在帝国政坛上,他是以改革派而著称的,围绕着他手底下的一大群人也都是改革派。

只是宋一围的改革,远不如赵进这么激进。

和赵进比起来,他就是变成了温和派。

最近半个月赵进上跳下窜,死抓着改革这两个字,已经是在朝堂上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官员们,他们大多都是倾向于进行部分改革的,所以不少人都是转投赵进门下了。

这让宋一围感受到了压力。

在帝国政坛上混,尤其是入值御书房,光靠一个孤零零的值班大臣头衔可不行,哪怕是有圣天子的赏识也不行,这下头还得有一大群官员支持他。

不然的话,就是无根浮萍,稍微遇到风浪就会被掀翻。

任何一个能够爬上来的值班大臣,其实手底下都有一大群拥护支持他们的官员,这也就是所谓的派系之争。

宋一围以前是用改革者的名头拉拢众多支持者的,现在赵进的出现,并且表现出来的激进态度,让诸多年轻官员都是倾向于看到赵进。

如此宋一围自然是无法忍受的,所以他最近也是搞动作,表面上支持赵进,不过更重要的是,他还想要把这事的主导权给抢过来,再不济也要分润一大半的名望。

至于钱文亮,这人在帝国政坛里是出了名的顽固保守派,甭管以什么理由,反正他就是不支持任何的变动,觉得现在这样就挺好的。

而支持他的人其实很多很多,你说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也好,你说他们其他什么也好,但是他们的最大理由就是:

帝国都已经如此牛逼了,你们为啥还要瞎折腾,折腾坏了怎么办?

大乾帝国现在是什么状况?

妥妥的日不落帝国,地球霸主,说起综合国力,大乾可以单挑全球。

一支大乾海军,掌控全球海域,哪怕是遥远的波罗的海,大乾的船只都能大摇大摆的进出,而掌控了波罗的海南部沿海以及丹麦地区的草原人是怎么应对的?

他们采取了内迁!

为了避免沿海地带受到大乾海军的侵袭,有事没事被炮击港口之类的,他们把沿海的民众往内陆迁移,只留下了少数几个重兵驻防的港口城市,在欧洲地区的对外交流,几乎都是放在了尼德兰地区。

说起来,这个尼德兰联合省借着欧洲大战的机会,发展迅速,尤其是草原人放过了他们,并把这一地方作为了自己对外交流的窗口,使得了尼德兰地区的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已经是有了一种海上马车夫的苗头。

不过即便是这样的尼德兰联合省,也得受到大乾帝国的掌控,往来尼德兰联合省的商船,其实很多都是大乾商船……

大乾商船来这里干嘛,自然是做生意,和谁做生意?

和尼德兰商人!

尼德兰商人和谁做生意?

和草原人!

说白了就是因为目前大乾和草原人保持战争状态的情况,大乾和草原人无法直接贸易,所以双方很默契的留下了一个尼德兰联合省最为中转交易的地点。

说起来挺扯淡的,但这就是现实。

草原人每年的最大贸易伙伴,明面上是尼德兰人,但实际上依旧是大乾人。

一边打仗一边做生意,这就是双方目前的关系。

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尤其是保护经过海峡以及远行到波罗的海等附近海域的大乾商船安全,大乾海军可是直接在尼德兰驻扎了一支小规模的分舰队,不过,常年只有一艘护卫舰以及几艘近海巡逻舰驻防而已。

但是就是这么一支小舰队,却已经是威慑周边海域了。

既然有了驻军,那么自然也就有海军基地,有了海军基地,自然就会有殖民地。

目前大乾帝国在尼德兰的阿姆斯特丹,可是有着一片海外领地的。

好吧,这也不是什么特殊情况,实际上大乾在世界各地,不管是印度还是非洲又或者是美洲等地区,都拥有大量的海外领地。

在欧洲地区,虽然没有大片的海外领地,但是在每一个重要的沿海港口,比如说阿姆斯特丹、伦敦、罗马、君士但丁堡等城市,都拥有小规模的海外领地。

一般都是以购买土地的方式所获得。

而欧洲的各大君主们,大多也比较热情好客,普遍来说,当他们看过了大乾海军的实弹演习后,一般都会很痛快的答应大乾提出的购买土地以建立海军基地、贸易站的请求。

哪怕是西班牙也不例外。

不过方式要缓和的多,因为西班牙现在还是挺重要的,大乾为了避免过分刺激,采用的是军械换土地的方式,直接给一大堆的枪炮弹药的,这些西班牙人虽然心里头觉得憋屈,但是看在这么多枪炮弹药的份上,也就不计较了。

这么多海外领地,就已经足以证明大乾海军的强悍!

而陆军也不用说了,这都把草原人一路从河套赶到欧洲去了。

如果不是因为继续进军西亚或者东欧地区路途实在过于遥远,补给运输实在归于困难,搞的陆军打一仗就得暂停几年的攻势,然后再慢慢囤积物资,囤积到了物资才能继续进攻,不然的话陆军早就杀到英吉利海峡去了。

不管是综合国力还是武力,大乾帝国都是名副其实的全球霸主!

这样的大乾在很多人的心里,已经是足够牛逼了,后续按部就班的继续发展就行了,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能够把全球彻底征服,完成圣天子所提出的一个地球一个帝国的口号!

我们大乾现在这么牛逼,发展的好好,为啥还要改来改去,万一改坏了怎么办?

这是很多人的想法!

或者说这是他们的表面想法,至于真实想法嘛……

想从我兜里掏钱?别说门了,窗户都没有!

今岁秋,大乾帝国的高层刮起了一阵赵进风暴。

赵进入值御书房所带来的政治动荡以及影响,远远要比以往的任何一个大臣入值御书房。

这些年来,大乾帝国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新的大臣入值御书房,新入值的大臣们也总会搞新官上任三把火之类的把戏,通过自己主张的部分理念,试图在帝国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做出政绩来。

但是还没有一个人和赵进这样,上任不过半个月就是先后推动了多项政策。

争论最大的三大改革还只是明面上的,但实际上赵进做的事远远不止这些。

一些牵制比较大的改革,还需要值班会议上讨论,但是一些中小的政策,尤其是经济发展方面,影响没那么大的事务,这是属于赵进的本质工作,赵进根本就不用考虑其他值班大臣们的意见,只要相关的方案获得了圣天子的首肯,那么就能够直接实施。

八月中旬,中秋来临之际,赵进提交的肥料扶持方案获得了批准,该方案将会对大陆本土地区进口的鸟粪等肥料采取免除进口关税政策,并对经营鸟粪的企业采取税收优惠政策,用以降低鸟粪的成本,扩大使用范围。

而帝国的工商税之类的,一向来都不低,因此该政策颁布后,直接意味着从太平洋以及南美等地区进口的鸟粪肥料成本降级了至少百分之三十以上。

成本的降低,直接刺激了企业开始大规模从太平洋的其他岛屿或者南美等地区开采、运输鸟粪回国,进而扩大使用范围。

为了获得更多的鸟粪来源,以增加本土地区的粮食产量,解决民众温饱问题,赵进还和陆海军进行了商议,支持军方在南美的部分鸟粪产地进行有限度扩张的。

军方对这种事自然是欢迎无比的,既然是支持那么肯定就会军费啊。

只要有军费,只要是扩张,军方都欢迎。

这一项政策看似不起眼,甚至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但是效果却是卓越的,赵进给楚行的报告书上现实,未来三年内,从海外地区进口的鸟粪数量将会迅速扩大十倍以上,反应到粮食产量上,赵进很乐观的估计,在部分大规模应用鸟粪肥料的地区,比如说几个沿海地区的主要产粮区以及湖广地区等,粮食的亩产量在三年后能够提高百分之五左右。

别看只是五个百分点的提高,但是这可是放大到整个沿海以及中部的主要粮食产区啊,其增加的粮食总量可是非常庞大的。

增加了这么多的粮食产量,官府所付出的不过是部分税收而已,而且这部分税收其实依旧能够通过其他环节补充回来,比如说粮食产量增加了,自然也能够相应的增加农业方面所贡献的税收。

仔细一算,官府的财政收入非但没有亏,反而还会有小赚。

肥料扶持方案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看到赵进搞这个肥料,楚行也是提示了赵进,说是皇家理工学院那边已经是把好几种化肥给合成出来了,目前正在寻找大规模量产的解决办法。

赵进一听,直接找到了皇家理工学院,然后大手一挥,直接甩出去了数十万元的科研扶持基金,以帮助几个化肥的科研小组继续研究,寻找大规模量产各种化肥的工业解决方案。

同时赵进还在本土地区鼓励进行粮食种植,鼓励海外本土、海外领地种植经济作物,通过本土生产粮食,海外进口经济作物的方式,来平衡农作物的生产,并优先保障本土的粮食供应。

毕竟现在的粮食价格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而跨洋运输的费用又比较高昂,如果只是在美洲等地区大规模种植粮食,然后再运回本土的话,哪怕是免关税但是运费依旧过于昂贵。

但是换成了亩产量比较低,单位价值比较高的经济作物的话,运输量就会小很多,这样运费也就可以接受了。

然后又向圣天子建议,开始新一轮的大规模水利设施兴建!

自从统一战争结束后的大规模水利设施的建设,已经是过去了差不多二十年了,尽管目前的水利设施比前明时代已经强了无数倍,但是依旧不够。

每年依旧会有不少地区遭到洪涝或者旱灾。

同样的很多土地也因为缺乏水源而无法开发,或者是产量有限。

赵进建议进行新一轮的大规模水利设施建设,但是这一提案所耗费的经费实在太庞大了,而涉及到经费的问题,就是麻烦事,所以楚行没有直接批准,而是交由御书房讨论。

其他的值班大臣们虽然反对赵进的诸多主张,但是对于扩大粮食供应,搞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很支持的,至于经费问题,这里挤一挤,那里挪一挪,京畿方面和地方衙门一起分摊分摊也就差不多了。

最后,经过讨论之后,最终确定下来了新一轮的水利设施建设方案,预计在五年内由京畿直接投入总数八千万元的资金,用于扶持各地方进行水利设施建设。

这八千万只是京畿出资,至于各地方的出资嘛,则是根据各地方的经济水平以及建设规模有多大不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