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回(1 / 1)

从汝南郡王府回来的嬷嬷叫李秋琴。几十年前,她跟家人去汴京生活。因缘巧合,她成为汝南郡王府的一名丫鬟。之后,她拜了郡王府的一名厨娘为干娘,跟着干娘身边学厨艺。

十几年前,她被安排在汝南郡王妾室任氏身边伺候。她擅长药膳和做点心,很受任氏的重用。几年前,任氏的第二子赵宗实被送入宫中。她被任氏安排跟着赵宗实一起进宫,贴身照顾他。

这几年,她一直在宫里,尽心尽力地照顾赵宗实。去年,她生了一场重病,被送回汝南郡王府休养。

今年年初,她的身子终于养好,正准备再次进宫伺候照顾赵宗实,没想到赵宗实也被送回了汝南郡王府。

据说宫里的苗美人怀有身孕,御医诊断苗美人怀的是皇子。于是,赵宗实便没有用了,立马被送出了宫。

赵宗实回到汝南郡王府,李嬷嬷不用再进宫。其实,她也不想再进宫伺候。不是宫里的规矩多,也不是宫里的明争暗斗多,而是因为她的身子不行了。

去年的那场重病,要了她半条命。虽然养了一年,终于把病养好,但还是落下了病根。再加上她年纪大了,没有那么多精力了。

她本想咬牙再进宫伺候赵宗实几年,等他大一些,她再告老还乡。她虽不是赵宗实的乳娘,但也算是把他从小照顾到大,早就在心里把他当做亲生儿子一般。她不放心他一个人在宫里。

如今,赵宗实被送回汝南郡王府,不用再进宫,她心里是高兴的。汝南郡王府的人都希望赵宗实能永远留在宫里,唯独她并不希望。

她在宫里照顾赵宗实几年,深知这孩子在宫中的尴尬处境。官家把赵宗实接到宫里教养,并没有明确说把他当做太子培养,但是明眼人都知道他是被当做太子才被接进宫的。

前朝的大臣们和后宫的贵人们都盯着赵宗实,并且对他的要求严格,而他还只是一个小孩子。每日里,他小心翼翼,刻苦勤奋读书,兢兢业业地孝顺官家和皇后,不敢让自己出一点错,不然会连累汝南郡王府。

李嬷嬷心疼赵宗实,希望他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得知赵宗实被送回汝南郡王府后,她觉得这孩子应该不用再进宫,那她能放心地告老还乡。

她很小就离开了眉州,对眉州没有什么印象,年轻的时候也不曾想过眉州,但是年纪大了,总是忍不住想起小时候离开的眉州,想回到故乡看看。

在汴京生活了几十年,但她心底从未将汴京当做过家乡。眉州虽没有汴京繁华,但不是她真正的家乡。再者,爹娘病逝前曾说过想回眉州。于情于理,她都该回眉州。

等赵宗实回到汝南郡王府后,李嬷嬷便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任氏和赵宗实都舍不得她走,但是也知道她的身子不好,不能再伺候他们,不得不同意她回乡。

李嬷嬷离开汴京的那一天,赵宗实亲自送她上船,并再三叮嘱她在眉州好好照顾自己。还说,等过段时日,他会去眉州看望她。

在赵宗实心里,李嬷嬷是他非常重要的亲人。这几年,他在宫里和李嬷嬷相依为命。如果不是李嬷嬷陪着他,照顾他,他不一定能在宫里撑下来。

回到眉州后,李嬷嬷并不打算什么事情都不做,坐吃山空。她想找些事情做,打发时间。她的侄子侄女便建议她去大户人家教导规矩礼仪。

李嬷嬷的侄子侄女都在史家的商铺里做事,对史家一直充满感激。史家大娘子得知他们的姑姑要回眉州,便想到请他们的姑姑教导史家的几个孩子。李嬷嬷的侄子侄女求之不得。

在汝南郡王府,李嬷嬷虽不负责教导小娘子和郎君们的规矩礼仪,但是她深知郡王府的规矩,也了解宫中的礼仪,让她教导规矩礼仪并不是什么难事。

在侄子侄女的央求下,李嬷嬷打算去史家看看。如果史家家风清正,她愿意教导史家的孩子学规矩礼仪。

李嬷嬷去了史家后,便同意这份差事。于是,李嬷嬷成为了史家的教养嬷嬷。

史湘玉带着宋嘉树和小苏轼去史家,听过李嬷嬷的教学。听完后,感叹李嬷嬷不愧是在汝南郡王府和宫中伺候过的人。

李嬷嬷不仅教导史家小娘子们的规矩和礼仪,也教导史家小郎君们。她虽是老婆子,但是毕竟在汝南郡王府生活多年,又在宫中伺候几年,对男子的规矩和礼仪也是非常了解的。

史湘玉担心李嬷嬷在史家待不了几年,便让宋嘉树跟宋嘉橘一起去史家跟李嬷嬷学规矩和礼仪。

小苏轼是宋嘉树的小尾巴。宋嘉树去史家学规矩礼仪,他自然也要跟着去。

每日下午,宋嘉树带着小苏轼去史家学习规矩和礼仪。

李嬷嬷知道史家的小郎君们和宋嘉树他们日后都要考科举当官,所以一开始教导他们读书人和士大夫的规矩和礼仪。

其实,读书人和士大夫的规矩和礼仪并不是很多。不管是读书人或者士大夫见到位高权重的人,不用下跪磕头,稽首作揖便可。

前世,宋嘉树被辫子戏荼毒,以为所有朝代的人见到大官都要下跪叩首。跟李嬷嬷学了规矩和礼仪后,他才知道在宋朝,哪怕是平民老百姓见到皇帝,也不用三叩九拜,稽稽首、作作揖就行了。这点,让他非常震惊。

李嬷嬷在教导宋嘉树他们规矩礼仪的时候,会顺便跟他们说一些汴京城和宫里的事情,让宋嘉树他们一群没有出过眉州的“乡巴佬”涨了不少见识。

听李嬷嬷说汴京城里的故事,让宋嘉树和小苏轼他们对汴京充满好奇和向往。

今日学完规矩和礼仪,史家的小郎君们央求李嬷嬷跟他们说朝中大臣们的事情。他们都已读书,其中有几个即将参加今年的解试。他们对朝中大臣好奇,便向李嬷嬷打听朝中大臣们的故事。

李嬷嬷对朝中的官员们并不是很了解,不过道听途说了些事情。她只能说她听说的事情。

她说了些天下读书人都熟知的几位官员,比如说晏殊、范仲淹、韩琦、欧阳修、富弼等。

这几位的大名,可以说天下皆知。其中范仲淹和欧阳修是天下读书人最为崇拜的对象。

李嬷嬷见孩子们对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事情特别感兴趣,便先说了说他们。她先说了说欧阳修当年进京考进士一事。

宋嘉树和史家的小郎君们听得非常认真。当年欧阳修参加殿试并没有考中状元,并不是因为他的学问不行,而是因为锋芒毕露。考官们为了让他成才,故意挫他的锐气,没有让他考中状元。

除了这事,李嬷嬷还说了些欧阳修当年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趣事,听得宋嘉树他们哈哈大笑。

小苏轼之前并不知道欧阳修是谁,但是不妨碍他听得开心。

说完欧阳修的事情后,李嬷嬷又说了些范仲淹的事情。对于范仲淹,史家小郎君们非常佩服。

宋嘉树并不了解范仲淹做的一些事情,他只记得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到现在,他还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

说到《岳阳楼记》,他想起一件事情,他穿到北宋之前,听说范仲淹当年根本没有去过岳阳楼。

等日后,他见到范仲淹,问问他是不是真的。

说完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事情,李嬷嬷便让宋嘉树他们回去休息。

宋嘉树和小苏轼没有急着回家,而是被留在史家用晚饭。

自从宋嘉树和小苏轼来史家学规矩礼仪,时不时留在史家用晚饭,有时候还会留宿。

史家特别看重李嬷嬷,不仅留她住在府里,还让她跟他们一家人一起用饭。一开始,李嬷嬷是不同意的,因为没有这样的规矩。但,史家大娘子说她是孩子们的先生,也是他们的长辈,并不是他们家仆人。

在史家大娘子再三请求下,李嬷嬷这才同意跟他们坐在一起用饭。

宋嘉树和小苏轼乖巧地坐在李嬷嬷的身边。他们是最小的,也是最为乖顺的孩子。李嬷嬷很喜欢他们两个,尤其喜爱宋嘉树。

李嬷嬷从未见过像宋嘉树这般精致可爱的孩子。不管是汝南郡王府的,还是宫里的孩子都没有宋嘉树长得漂亮。这孩子不仅长得好看,还十分灵气。她原以为宫里的福康公主是世上最灵动的孩子,但是福康公主跟宋嘉树相比,逊色了些。

“嬷嬷,吃笋。”宋嘉树夹起一块笋片放进李嬷嬷的碗里,并附送一个甜甜的笑容。

李嬷嬷心头一软,伸手摸了摸宋嘉树的小脸。

“谢谢树哥儿。”言讫,她夹起笋片吃了起来。

“嬷嬷,好吃吗?”

“好吃,非常好吃。”李嬷嬷说完,也夹起一块笋片,喂到宋嘉树的嘴边,“树哥儿,你尝尝。”

宋嘉树张嘴吃了一口,旋即眉眼弯弯地说道:“好吃。”

李嬷嬷又喂了宋嘉树一块肉,之后又喂小苏轼吃了些菜。

对于宋嘉树和小苏轼两个孩子,史家人也是非常喜爱。是问有谁不喜欢长得好看,性子乖巧,又聪明伶俐的孩子。

李嬷嬷自己没有孩子,但是却十分喜爱孩子。在照顾孩子方面,她十分有经验。她看得出宋嘉树的身子不好,还特意为他制定了一份药膳。

虽然才吃李嬷嬷制定的药膳没多久,但是宋嘉树面板上的经验值涨了不少。从这点就能看出来,李嬷嬷的药膳是有用的。

用完晚饭,史湘玉亲自来接三个孩子回家。临走时,她邀请李嬷嬷去宋家做客,感谢她对三个孩子的照顾。

李嬷嬷没有拒绝,答应三日后去宋家做客。

在回家的途中,史湘玉见三个孩子都欢喜李嬷嬷去家里做客,笑着问道:“就这么喜欢李嬷嬷啊。”

三个孩子动作一致地点了点头:“喜欢李嬷嬷。”

李嬷嬷虽教导孩子们规矩礼仪,但是并不严苛。她为人非常温和,在教导孩子们的时候,非常有耐心。如果宋嘉树他们学的不好,她不仅不会呵斥他们,反而会鼓舞他们。

再者,她还会做点心,孩子们都喜欢吃她做的点心。

她除了擅长做药膳,也擅长做点心。赵宗实跟宋嘉树一样从小身子不好,虽有李嬷嬷的药膳调理身子,但是他还会生病。他一生病,就不喜欢喝药。为了能哄他喝药,她经常做一些点心给他吃。

李嬷嬷喜爱宋嘉树,一方面是因为他长得好,性子乖巧,嘴巴甜。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跟赵宗实很像,从小身子不好。

一看到身子不好的孩子,李嬷嬷不由地想起远在汴京城的赵宗实。

“娘,李嬷嬷是个好人,对我们很好。”宋嘉树奶声奶气地说,“我很喜欢李嬷嬷。”李嬷嬷可是未来宋英宗身边伺候的人,这个大腿必须好好抱。

一旁的小苏轼连忙附和点头:“姑姑,三宝也喜欢李嬷嬷。”

“那李嬷嬷来家里做客,你们要不要为她做些什么?”史湘玉请李嬷嬷来家里做客,纯粹是为了感谢她教导并照顾三个孩子,并没有想通过她,攀上汝南郡王府。

汝南郡王府是何等身份,哪是他们这些普通人能攀附关系的。再说,汝南郡王府远在汴京,离眉州千里迢迢,他们就算想通过李嬷嬷巴结上汝南郡王府,也没有什么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