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历史军事>怒海覆清1852> 第九八六章 北疆的秋天(上)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八六章 北疆的秋天(上)(1 / 1)

中路的沙俄人现在还要忙着重建巴尔纳廓城,因为严冬就要来临。

前线需要大量的补给,这个补给基地还要继续使用。

当然了,莫斯科不得不调派更多的军队过来驻守。

到现在为止,沙俄用于这场东方战争的总兵力已经接近了5十万人。

再加上在乌拉尔河以东各个城市部署的防御兵力,将近78十万兵马部署到了东部地区。

这在沙俄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这还是亚历山大2世极力控制的结果。他是想要将英法支持的资金挪出更多用来进行内部改革。

就连当年沙俄与准噶尔汗国大战的时候,也就仅仅动用了十几万军队而已。

沙皇亚历山大2世这次真的感受到了压力如山大。

他为此专门致信给拿破仑3世,诉说着这场战争的不易。

同时他强调这是东西方之间的战争,不仅仅是沙俄人的战争。

他将华族形容为东方的魔鬼,是沙俄人暂时镇压了这只魔鬼。

但是沙俄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作为镇守者,沙俄必须要得到支持。

意思浅显易懂,就是要钱。

于是拿破仑3世找英国首相商量对策。

与此同时,欧洲的那些金融家,影子内阁也出来活动。

海德先生在金融城的内部会议上甚至提议成立1个军事合作组织。

将西欧的英法荷西班牙丹麦等国给联合起来。

由这个国际组织协调资源对沙俄进行支援。

他们已经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利益。

资本将投资的重点转移到了军火和粮食上。

因为这两项资源全都是维持战争打下去的动力。

除了北线之外中线和南线的华族地盘都得到了延伸。

南线收复了南疆,左季高还在精河县西北的阿拉山口修建了1座要塞。

沙俄人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哈萨克草原东部的这条南北通道再也无法保证安全了。

于是他们开始开辟第2条运输线,这条运输沿着哈萨克草原北部,从西向东延伸。

当然了,新建1条运输线无疑又要消耗沙俄人大量的物资和精力。

在伊犁河谷的沙俄东方军统帅彼得罗夫斯基也比以往更加的谨慎。

在后方受到袭击之后,他派出了大量的兵力去清缴。

只不过这相当于是大海捞针。只会进1步激化沙俄人与当地百姓之间的矛盾。

最后他们不得不实行清乡行动。

用哈萨克人来替代当地人负责地方上的生产。

这里有西域最好的耕地,只是落到了哈萨克人手中之后便浪费了。

这些人不知道如何耕种,只会放牧,上好的农田被他们糟蹋。护卫军的游击队也时常出来袭击这些哈萨克人。

这让沙俄人在伊犁河谷时刻处在紧张状态。

反观华族在北疆的开发则初见成效。

奎屯城外,沿着奎屯河的两边,大量的农田已经开始收割。

水稻、玉米、土豆、向日葵都到了收获的季节。

这些全都是高产的作物,收获好了之后,地方官府还将组织百姓种上冬小麦。

为了保证收获的进程,左季高甚至从前线撤回了1些军队前来帮忙。

又是胜仗,又是丰收,地方百姓洋溢在1片喜悦之中。

华族这边是1边战斗,1边建设,最后的胜利终将属于华族。

在军马场工作的库尔班终于获得了两天假期,他在这个夏天1共为前线运送了十5次物资。

有1次他们的运输队被沙俄人的骑兵盯上了。

库尔班没有像其他人1样4处乱跑,而是控制住了那些挽马,没有让它们发狂。

没多久守卫的部队将沙俄骑兵赶走。

库尔班的行为挽救了军队的物资,他因此得到了奖励。

1共3个月时间,库尔班获得了十几华元。

那明灿灿的银元在他的衣兜中沉甸甸的。

他的心中喜悦,肩膀上的袋子里是1些冰糖和盐,这是马场给他的奖励。

现在他要带回家中与妻子分享这些。

为了让他们早去早回,军马场给放假的工人每人分了1匹马。

骑着自己养的黑马,库尔班很快就回到了迪化城。

这座城现在不允许再叫乌鲁木齐了。

城内的变化不大,除了街道上变得更加干净了。

城门敞开着,只有两名站岗的士兵。

进出的人只要出示证件即可。

库尔班进城后牵着马走回家中。但是家中的大门关的严严实实。

咦?娜扎哪里去了?

“娜扎!古丽!”库尔班站在门外喊道。

“呀,是库尔班回来了啊,你媳妇儿在厂子里上班呢。”隔壁的阿依娜大婶听到了库尔班的声音,从自家的门后探出头说道。

“厂子里?什么厂子?”库尔班1脸疑惑。

“你不知道吗?你媳妇儿在被服厂上班啊。”阿依娜大婶并没有多想。因为被服厂里面有很多回部女人。

库尔班顿时心中冒出1阵邪火。

他问了1下被服厂的位置,便立即向厂区跑去。

天气还没有冷下来,中午的时候依然很热,库尔班跑得满头大汗。

不1会儿他便来到了1个大院子前,这里以前似乎是个府邸。

在办事大臣府上当差的库尔班来过这里。

他现在就想去将妻子揪出来质问1下,自己已经去赚钱了,她为何还要出来抛头露面,给自己丢人。

这工厂里难道没有别的男人。想到妻子天天跟别的男人1起打交道,库尔班就更加生气。

只是当他来到工厂大门前的时候,两个手中拿着步枪的女子将他给拦住。

这是两个身穿绿军装的女兵。

“站住,这里是女子工厂,男人没有审批不得进入。”

“我来找我老婆。”库尔班站在原地,胆怯地说道。

虽然是两个女兵,但是那黑漆漆的枪口却实在骇人。

“还有两个半小时就下班了,到时候你老婆会出来。我们这里不帮传达。”

这个工厂里面有数百名女工,现在正在为数十万将士以及华族工作人员赶制冬装和棉被。

“这,我要找我闺女,我闺女也不见了。”

在这些女兵的面前,库尔班只能老老实实地说话。

马场的生活,不仅仅让他的汉话说的更好,也让他明白了华族这里的人都是按照规矩办事的。

你要是耍横,不按照规矩办事,最后1定没有好果子吃。

“你闺女叫什么名字?”1个女兵问道。

“古丽,我的闺女叫古丽,她只有67岁大。”库尔班赶紧回道。

“古丽?这里的小姑娘有1半都叫古丽,算了,你去东边的那个门吧。那里有个托儿所,7岁以下的孩子都在那里。”

库尔班听罢赶紧向侧门走去。

人还没有到,就听到孩子们的笑声。

库尔班趴在用木栅栏做成的大门上向里边看去。

高大的葡萄藤下,1个扎着辫子的汉人女子正在带着1群孩子做游戏。

小孩子们站成1长串,小手抓着前面1人的腰。

1个老师在前面带队,张开双臂。

另外1个老师则在前面扮演老鹰。

老师穿着绿色的上衣和长裤,样式有些像是军装。

孩子们穿的是缩小版的绿军装。这让他们看起来样子差不多。

库尔班看了半天,终于在人群中看到了自己的闺女。

这下他放心了,刚才淤积在心中的怒火也渐渐散去。

很快,游戏时间结束,孩子们自己搬来板凳,坐到了葡萄架下。

年轻的女教师在葡萄架下竖起1块黑板。

黑板上有写好的汉字。

孩子们开始跟着老师后面读。

“中华……中……华”

“人,人,人……”

老师读1句,孩子们跟着读1句。他们看起来很认真。

库尔班回不了家,也没地方去,就在工厂的门口等着。

有时候,他从门口能够看到正在运送物料的女工。

她们的头上都包着头巾,身上穿着类似军装的长袖长裤。

几个妇女看到了门口的库尔班以为是个偷窥的痴汉,冲着他吐口水。

终于,1阵铃声响起。

整个工厂区仿佛是1下子沸腾了起来。

无数的女工从那些工厂间里走出来。其中有汉人也有回部的人。

这些女人走出工厂就叽哩哇啦地讲个不停,似乎是在厂房了憋了很久。

库尔班看了这么久1直都没有在工厂区看到1个男人。

终于不再生气。

“库尔班?你怎么回来了。”突然1个熟悉的声音响起。

妻子熟悉的身影从人群中钻出来。

“我休假两天,回来看看,顺便把工资给你们。”库尔班扬起手中的布袋子说道。

“好吧,回家再说。”娜扎1把将他手上的布袋子又按了回去,生怕在外面露财。

等到与工友们分开了。娜扎才小心翼翼地说道:“库尔班,你走了之后,被服厂正好招人,附近的姐妹都去报名了,人家还帮忙看孩子,于是我也来了,每月有两个银元的补助,还会发面粉和盐巴,待遇不错。”

娜扎没了刚才的气势,变得乖巧,像是犯了错的女孩。

“我知道了,你应该告诉我的,现在华族开发北疆,为了咱们百姓好,每1个人都应该出1份力。官军在前面打仗,赶走洋人,我们在后方努力生产,支援前线,这都是应该的。”

“更何况,现在的官府多好啊,给大家生计,还不收大家伙的税收。”

娜扎听着丈夫的话,愣在原地,这还是自己那个霸道顽固的丈夫吗?

很快两人就来到了托儿所。

小朋友们已经被老师组织好排列整齐地站在大门的后面。

娜扎1过去,小古丽就从里面跑过来抱住了妈妈。

她1转头有看到了自己的爸爸。脸上的笑意1下子就没了。

我有这么吓人吗?库尔班心想。自己以前似乎真的对女儿过于严厉了。

“妈妈,爸爸是来带我们回去吗?明天我是不是就不能再来上学了。”

库尔班脸上的表情1僵,女儿为何会这么想?

娜扎笑着对女儿说道:“不会的,爸爸回来给我们送钱来了,明天我们在家休息1天,后天咱们再回来。”

因为丈夫回来,娜扎决定请1天假,这么多天,她还从来没有休息过。

“这……倒是也不用,你要是请假的话,会扣工资吧。”库尔班道。

娜扎摇了摇头道:“不会的,我有积假。”

3人向家里走去。古丽告诉妈妈,今天中午他们在学校吃的抓饭,里面有胡萝卜,还有羊肉。

库尔班相信小孩子是不会骗人的。

娜扎去工作,官府还管孩子的饭。这样的官府去哪里找?

回到家中,库尔班发现自家的面缸里竟然是满满的,装盐的坛子也是满的。

他将自己带回来的东西交给妻子。又从冰糖的带子中抓出1把给闺女。

娜扎给他做了拉皮子。

晚上娜扎先将闺女给哄睡了。完了,夫妻俩偷偷跑进另外1个房间。

1阵窸窸窣窣的声音从床榻上传出。

库尔班似乎忘了,自己本来还要找妻子兴师问罪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