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武侠修真>非遗鉴赏> 第116章 斗蛐蛐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6章 斗蛐蛐(1 / 1)

重阳时节,秋虫蛐蛐鸣,我们那块地方称秋虫蟋蟀叫“蛐蛐子”,每到那个時节,人们逮蛐蛐子斗蛐蛐子,但现在成了我们儿时的记忆了。记得入秋的夜晚我们打着手电筒,寻觅着蛐蛐声声,在屋外拐角的碎砖瓦砾里,在我们家的院子里,这个小小的秋虫小生灵,有时还就躲藏在墙拐处,在茫茫的夜色下,羞答答地高一声、低一声的吐露它的心声。逮蛐蛐是要逮“个大体强,皮色好”的,有种被称为“黑头将军”的蛐蛐能鸣善斗,在买卖蛐蛐的市场上,要价好几块钱,甚至十几块钱的,但是“黑头将军”是很不容易逮到的。

有资料记载蟋蟀(蛐蛐)是一种已有1.4亿年历史的小秋虫,蟋蟀的种类有中华蟋蟀、大棺头蟋蟀、油葫芦、中华灶蟋、树皮蟋蟀等。斗蛐蛐(蟋蟀),是我国民间搏戏把玩的娱乐之一。相斗的蛐蛐是雄性的,雄性的蛐蛐它们为保卫自己的领地或争夺配偶权而相互撕咬。二虫鏖战,战败一方或是逃之夭夭或是退出争斗,还有的英勇地“战死沙场”。

斗蛐蛐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游戏,古往今来吸引着无数的王公贵族、文人墨客和市井草民,是拥有着千年的趣味娱乐文化;蟋蟀叫蛐蛐又叫“促织”,最早在《诗经.唐风》就有《蟋蟀》篇,晋朝郭璞注《尓雅释出》時即有“今促织也”,南朝谢眺《秋夜》中就有“秋夜促织鸣”,清代杰出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一书中,把蟋蟀也叫做“促织”,我读过他以《促织》为题的文言短篇小说。一方面是斗蛐蛐本身具有独特的娱乐效果,另一方面是玩养蛐蛐是一项较简便易行的,不花多少钱,那时蛐蛐市场上有买卖蛐蛐的,品像好的所谓号称”黑将军”的蛐蛐价格可不菲,但是不可能有天价的,比起跑马、斗鸡那一类的娱乐活动简单易行的,不劳多少神。所以是王公贵族还有草民都喜欢玩的娱乐活动。

作者还记得小时候每到秋风乍起,就到芜湖的”三八公园”观看大人们在那里斗蛐蛐,蛐蛐的寿命也就仅为百日左右,就是仲秋到深秋这个时段,这个小小秋虫,有趣的是,在古汉字中,“秋”这个象形字还真像蟋蟀呢。

斗蛐蛐子还有一套俗成的规矩。在我的记忆里,有“斗蛐蛐”的双方认可裁判(司营场地的老板)出面,其实围观的看客也都是公认的裁判。印象中首先,裁判让打斗双方用由专业的“蛐蛐草”撩拨蛐蛐,引发蛐蛐子的打斗性,待二虫起叫后(大概以分把钟为限,如有一方的到时不叫,裁判也得让开打)起闸开斗。在打斗过程中,双方不得再用蛐蛐草。其次,打斗中二虫分开,双方开叫(相差无几)平,继续比赛;如一方开叫,赢半局。失局的一方可用草撩蛐蛐的斗性(即刻),如有斗性则继续。如无斗性,则输一局。再继续用草撩蛐蛐(分把钟),到时能斗,起闸继续;不再有斗性,则输全局。然后,如蛐蛐在先失半局后反败为胜,夺回半局;也有先失一局后转败的。而后,也有双方各失一局的,俗称“双爆局”。在二虫打斗时,在二虫跌(分)开时,不管哪方开叫即为赢。哪怕输的一方还要继续在打斗亦无用了。这个斗蛐蛐的规矩,俨然成了斗蛐蛐的“法律”。

夜晚逮蛐蛐还有技巧,小小蛐蛐精明的很,它待过的地方,只要被挪了位置,变了方位,它立即逃离,另觅新地。现在想想在物竞天择的大自然中,这个处于生物链的最低端,它们也还有安身立命的本领。

斗蛐蛐亦称“秋兴”、“斗促织”,用蛐蛐相斗取乐的娱乐。这项娱乐活动,现在随着旧城的改造,人们大都进了钢筋水泥筑就的高楼大厦里,现在都缩在蜗居里成了“手机族”,而且娱乐活动也忒多了,这种“斗蛐蛐”的玩法渐渐地没人去涉足了,渐渐地成了“非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