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女生耽美>经济学往事> 第1章 经济学的开始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章 经济学的开始(1 / 1)

经济学的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也就是一个词语,你不能说没有经济学这个概念的时候,在中国就没有经济活动,但是可以说没有系统地进行总结。

客观地说,就算是有系统地总结,关于中国经济学的书籍,估计大多数人也都看不下去,可以说这是经济学的缺点,也可以说是一种门槛,门槛说的这是一种体制语言。

经济的本质就是自我完善。

哪个方面做得不好,觉得有必要的情况下,重新做一次,就是自我完善,因此对于个人来讲,经济学需要知道以下四点系统性的:

1、经济的本质是自我完善。

2、如何判断哪些方面需要自我完善。

3、如何进行自我完善。

4、如何处理经济危机。

这是结论,但是明显缺少了什么,显然在结论之前,肯定还有别的,像是种子一样的东西。

在结论里看到了发芽,然而种子就是,经济学历史里的——经济学的开始。

西方经济学是从财富开始的,1776年英国首次出版亚当斯密的《财富论》,从分工、交换、货币、价格等方面,总结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经验,重点论述了自由市场经济里“看不见的手”。

中国经济学是从行为开始,确切地说是商业行为,中国经济学著作是从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开始,它记载了田制、户口、赋役、钱法、杂税、会计等规范人的行为的制度。

如果一定要归纳点什么,可以这么说,西方经济是从财富到行为,中国经济是从行为到财富,直观一点就是这样:

西方:财富—行为

中国:行为—财富

阅读西方经济学书籍的时候,总是有种很窒息的感觉,刚开始大部分说的是财富的利用、流向的规律,后来说的是如何让财富,流到你这里来。

翻开中国古代的书籍,你会发现大多数记录的是人的行为、规范行为的制度以及道德准则。想从中去找关于经济学领域的记录,非常不容易,不过还是可以概括中国经济学,是从行为开始的。

从经济学的开始,在西方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学,做一个区别很有必要。

其实西方经济学对于西方人来讲,并不是都是适用的,也就是他们对此并不感冒。中国经济学对于中国人来说,也并不是都适用的,不少人也很不搭理。

这个时候,你不能说这些西方人很“崇拜中国”,也不可以说这些中国人很“崇洋媚外”。这事是可以完全有个说法的。

如果你认为这点的不同之间有矛盾,或者是有争议的话,那是不可能的。有趣的是你可以去区分,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如果你是文科生,或者是从事文科专业工作,西方经济学比较适合你。

如果你是理科生,或者是从事理科专业工作,中国经济学比较适合你。

基于这一点,可以想象西方经济学,在西方不感冒的,是什么样类型的人。也可以想象中国经济学,在中国不感冒的,是什么类型的人。

西方经济学偏向金融,说的是钱会支配人,西方经济学史好像在诉说,人在和钱抵抗的历史,最后发现研究更多的是人。

既然钱会支配人,那么就有人会受其支配,有人会抵抗它的支配,西方人在经济方面常出现的疑问就是:

“真怀疑有人圈着养你,专门恶心别人的。”

中国的经济学偏向商业,说的是人会吸引钱,中国的经济学史好像是在诉说,钱在和人抵抗的历史,最后发现研究更多的是钱。

既然人会吸引钱,那么得做些什么行为,钱才会被吸引过来,中国人在经济方面常出现的疑问就是:

“他妈的,这么一弄啥都没做,也能赚大把钞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