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女生耽美>给老祖宗直播坟头变景点> 第360章 南明二十年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0章 南明二十年(1 / 1)

【唉,刚刚说完大明藩王的幸福生活,接下来就跳到了明朝灭亡,跨度有点大啊。】

很好,刚刚还只是担心自己的俸禄能不能到手,现在直接到灭国,跨度大到他们都没心情吃喝玩乐了。

大明确实不怎么开心,但同样紧张的,还有清朝。

【南明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高,还没有反清复明这四个字被人熟知。

但,清军入关后一年的时间便攻克南京,可消耗南明政权,却是花了整整二十年,这又是为什么呢?】

南明?

朱元璋这会儿已经全心都在听他的大明如何苟延残喘的挣扎,他同样疑惑,崇祯都死了,居然还有个南明?

还能坚持二十多年的政权。

【1644年3月19日,中原内部的起义军队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在歪脖子树上自缢,明朝的政权算结束。

但还没到半个月时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五月初二多尔衮已经进到北京,仅仅一年后,多铎便进入南京。

可一直到1661年,顺治十八年,吴三桂才俘虏南明皇帝,摧毁抗清基地,哪怕如此,南明和清朝的对峙一直持续到1664年。

真正意义上来说,清军入关只用了一年时间拿到中原政权,可消灭前朝的明面政权用了二十年。这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而且,南明政权也算是短命,可反清复明运动的持久性也超乎所有人想象,基本上是贯穿了整个清朝。

哪哪都奇怪。】

康熙这里的氛围可不好,也确实好不起来,反清复明,多叫人生气的四个字啊,他们大清居然终其一朝都没有得到认可。

现在也有那些叫人生气的迂腐之人在,宁愿老死在深山,也不愿出来伸展一身能力,排斥至此。

【明末的农民起义轰轰烈烈,在哪个王朝末年都是如此,当时主要的两支军队,分别是由李自成领导且攻克了北京的大顺军,以及在张献忠领导的活跃在西南地区的大西军。

两支军队都经历了反明到复明的转变。

有一个事实需要认识到,在山海关大门打开之前,李自成这支队伍是被寄予厚望能够成为下一个汉人政权的,而且无论是百姓,还是乡绅,对大顺军都是保持欢迎的态度。

不由得想到我们重八啊,当初也是从农民百姓走出来的一员,到最后还是逃不脱这个命运,封建王朝的的历史发展,还真挺有趣又坚固。】

朱元璋脸色就没好过,瞬间想要收拾朱棣的心思就摁不下去,敏锐的少年朱棣也预知到不对劲,不动声色的没待在这里,反而冲着后宫去了。

【明朝灭亡的话,有一个逃不脱的士大夫节气问题,之前提到钱谦益的时候也说过这个。

当时李自成率人进入北京时,自杀的官员好像就二十来个,不是说官员就必须跟着死,只是讨论下为什么会如此。

其实这是因为明朝之前已经经历过很多次的改朝换代,在官僚阶级看来,亡国和亡天下并不是一个问题,亡国无非就是改朝换代,这是统治阶级考虑的问题,而亡天下才是所有“匹夫”都要关注的问题,要涉及到民族衣冠文化被灭绝。

在他们看来,大顺军无非是历史的重演,大明灭亡是无法更改的事实,也不是什么汉人纲礼伦常被灭绝,所以他们选择保障自己的利益,归附大顺政权没有问题。

我不好评价这个,左右现在都是一家人,大明也不是我家的。】

天幕不好评价,但老朱家可是气得不行,阴恻恻的看着下面的臣子,好啊,确实是他老朱家的江山,但你们如此不放在心上,也是利益分明的很。

不少大臣都在心里叫冤,别瞪他们啊,他们可是一点红利没吃,一点罪没落下。

【好像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就能自然的接替大明成为这一片土地的新政权,但结果显然很叫人意外,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不得不承认,当时的时代环境,统治阶级想要纯粹的站在百姓的阶级立场上并不理想,李自成本应该向着地主官僚阶级靠拢,但他没有,还是对着地主官僚阶级痛击,具体表现就是还是从他们手上拿钱来支持自己的政权和军费。

第二嘛,则是对明朝投降官员拉拢的力度不够,任用也不够,依旧是大力主张任用那些未曾出仕的举人。

需要肯定的是,大顺政权这一点很难得,居然在成功后还站在百姓的阶层。

只不过,这必然会叫大顺政权失去很多官僚地主的支持,等到满清入关以后,投降大顺政权的官员又迅速投降了满清。

如果前面对他们半点不犹豫背叛大明都受不了的人,后面怕是更加接受无能。】

确实接受不了,还不如投降那什么大顺政权。

刚刚还冠冕堂皇的说什么顺利历史发展,朝代更迭乃大势所趋,只要没有抛弃汉人儒家的纲礼伦常就好,那后面的行文就直接将他们钉在耻辱柱上。

洪武年间的朝臣都要疯了,后面这群王八蛋真就一点节气都没有嘛,如果刚刚听到投降起义军还只是在危险边缘走动,那此刻听到他们又迅速叛变投降满清,他们已经被皇上实质性的杀气扫到了。

朱元璋确实每听一次就恨一次,他好不容易把鞑子赶出去,现在就听到后面一群不要脸的玩意在那卑躬屈膝,还不如那同样是反贼的大顺政权取代他们大明,好歹终究是汉人王朝。

气得老朱现在脑袋都要冒烟了。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对吴三桂和清军采取合理的态度和预估。

他居然没想过吴三桂勾结清军的可能性,也没有考虑过清军入主中原的可能性,我们虽然都是马后炮,但对于一个可能成为朝廷统治者的人来说,没有长远的眼光那就是错。

既没有派重兵接管山海关也没有集结足够多的军队在北京,也是挺天真到啊。

招降吴三桂的措施上肯定是有错的,但没必要扯进来陈圆圆啊,真正走到顶尖的男人女人,别把男女私情套到他们身上,我可以磕玻璃渣糖,但他们不能真的恋爱脑。】

陈圆圆苦笑,她一想到自己身上背负着如此沉重的黑锅,便轻松不起来。

正如天幕所说,那吴三桂真要是会为了她叛变,才是真的可笑。

其他人也是无奈,天幕平时还挺不正经的,随便拉到两个人就开磕,之前没有半点关系的人她倒是磕得起劲,也不管逻辑,甚至都不管性别。

现在男女性别倒是对了,轰轰烈烈以天下为资的曲折性也有了,她倒是理智起来了。

武则天则是想到天幕对她和先皇的执着,明明知道他们二人各怀心思,明明知道她后期男宠不断,可还是挡不住那句至亲至疏夫妻,磕生磕死。

【李自成逃离京城的时候部署又出现重大错误,直接地盘被清军扫了,恢复到流动作战的状态,就是没有自己的根据地。

崇祯没了,南明这边肯定还是支持老朱家的啊,所以前前后后拥立了几位宗室。

作为明朝“正统”的继承者,南明在声望上占据着天然的绝对性优势,和清军相比,百姓也转变了观念,从当初的反明到复明。

我只想说啊,明朝后期的党争和内斗也是赫赫有名啊,清军都入关了,还被人堵截呢,拥立起来都没见到复明的曙光,内部倒是斗得热火朝天,短短二十年时间,经历了好几个不知名政权,简直是,难怪被人消灭得干干净净。】

无话可说,难怪没什么存在感,这就开始内斗上呢?

天幕连提都不愿意提一句,真的是很嫌弃了。

林书还真不是嫌弃,她对南明的了解没多少,谁读书的时候还记得南明啊,顶多记得反清复明,南明谁当过皇帝她都不知道,能坚持二十年都叫人觉得奇迹,也是清朝那会儿自己内部不稳定,腾不出来手彻底把人收拾了。

【清朝是一个比元朝得到更加剧烈反抗的少数民族政权,一开始清军入关拉拢民心很有成效,他们姿态摆得很足,玩政治他们倒是比李自成高明。

面对百姓,虽然没有像是大顺那样承诺永不加税,但也将明末加征的重税废除,还减少征税;

对于乡绅地主,承诺农民起义夺走得土地归还给他们;

面对官僚,只要依附大清,无论是大顺还是大明的官员,都可官复原职;

对于崇祯皇帝,更是打出为他复仇的名号讨檄,下令将其以皇帝礼节下葬,并要求官民为崇祯服丧三日,给足了面子和礼遇。

这样的姿态下来,入关过程遇到过抵抗,但大体还是顺利的。

但好景不长。】

康熙浑身低沉,看着天幕希望她到此为止,不要再说了。

【我宁愿满清入关保持前面的政策,也不愿意他们主张的剃发易服引起中原剧烈的反抗。

剃发易服是强制性的,说到底,满人和汉人相比,人数太少了,所以不得不竭尽一切权力压制和同化。

前面就提到过亡国和亡天下的概念,现在对于汉人来说,就是“亡天下”,匹夫有责。

多尔衮更是放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话,可以说是一个无比错误的决定,直接把百姓抵触的心理刺激起来,纷纷南逃。

在当时,这对汉人意义并不一样,已经投降清朝的地盘都开始纷纷反了,后续因为此事衍生出来的屠城政策,更是将汉人的仇恨加剧。

南明政权能持续二十年,和清朝的自作自受离不开干系。】

“该死,该死,都该死!”朱棣浑身爆发出澎湃的杀气,对于满清充满着杀意,每一次,每一次听到屠城,他都遏制不住心中的杀意。

要夺天下就夺天下,是他朱家无能守不住,按照前面那套收买人心就好啊,一直装下去啊!

愤怒的又何止是他。

康熙狠狠闭上眼,知道又要开始注意监察全国各地,当初入关时的错误,几十年了,依旧还未曾弥补。

【只可惜,南明也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后续抗清的军队整合,可南明延续的就是一个病入膏肓、积弊难改的腐朽王朝,在不断的内乱中走向灭亡。】

斗斗斗,一看就是没收拾够。

朱元璋已经半点不在乎天幕提不提大明了,接连戳他两次心窝。

他现在看谁都不顺眼,也就好大儿处境好一点,其他无论是文臣武将还是皇子,都感觉后背一凉。

立刻预感到,怕是日子不会好过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