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女生耽美>给老祖宗直播坟头变景点> 第174章 王守仁(八)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4章 王守仁(八)(1 / 1)

【王阳明离开最舍不得的就是那些接受了他一段新学教育的弟子,只不过送得再远终究还是要分别。

王阳明到庐陵得这一路还时不时得讲讲学,好不自在,和之前来贵州得心态已然天差地别。

王阳明来到庐陵其他都还好,刚开始哪怕有些人有小心思也不会在没摸清楚新官的情况下,非得去当那只杀鸡儆猴的鸡。

但明朝吧,有个很有特色的镇守太监职位,也不是说一竿子打死所有人,但起码大部分那手里都不太干净。

太监嘛,权和财都看得比较重,能理解但不能接受啊。

王阳明偏生就撞上镇守太监派人上供,嗯,不管如何,太监能用到这个词,就明白他们心有多贪。】

朱元璋:“???”

他不善的看向老四,在他手里太监可没这种待遇,显然这个坏头就是他开的。

虽然前面有郑和的存在,但太监如此贪婪他是无法容忍的。

下面的朝臣:您能容忍谁啊?我们谈一点点不照样刀就往脖子上砍来啦。

朱厚照被说的不好意思,看向旁边的英国公,总算是问出来了一句话,“朕是不是该处置刘瑾他们啊?”

英国公心里欢喜,面上却是严肃,“皇上不用着急,处置也不是一日之功,到底是祖宗之法,只不过镇守太监所为确实嚣张,若是不加以敲打,终究是会成为天幕所言。”

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是太监能把收受钱财的这股劲换个方向,还是可行的。

朱厚照不蠢,明白他的话,“不知道这位阳明先生能不能接受和刘瑾他们共事啊?”

英国公又恢复了他谨慎的性格,这种不确定的事情何必去大包大揽了。

只要这位王阳明真如天幕所说的有本事,等个几年他们也是等的起的。

先帝去得早导致皇上朝廷没有自己的稳固势力,那就培养呗。

科举之下如何培养?

那自然是师生关系了,王阳明这个圣人的名头,难道不是最好的招牌吗?

圣人之徒欸,有批判自然就有追随的人。

朱厚照可能都没料到,他以为的英国公:老实,啰嗦,可怜;实际上的英国公:心眼子贼多。

之前一副闲人不染政事那是因为现在朝堂斗得火热,他进去真就是炮灰。

再说,他家世代武将,朝堂那些口舌之争不是他的主场。

虽然自从堡宗,哦不是,英宗之后张家人基本上没有上战场的机会,但未来谁说得定呢,是把?

【王阳明不卑不吭的把人打发走,然后就开始干活了。

他在查看庐陵县户口黄册和土地鱼鳞册,同时将清、慎、勤三字作为对手下的要求。

然后他就发现不单单是镇守太监催收的葛布,还有增加的楠木。

楠木这里是朱厚照的锅,年纪轻轻,喜欢打仗就去学兵书,喜欢动物园建个动物园就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干嘛,也不学学你爹。】

朱厚照没想到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说教,又看了一眼旁边目不斜视,好似天幕上有黄金一般的英国公,嘟嘟囔囔道:“知道了,知道了,换个小的就是。”

宫里面好无趣,要么就是说教,要么就是惶恐,好在他现在年纪还不大,最感兴趣的终究还是打仗。

况且,他本来也不只是想要吃喝玩乐而已。

【镇守太监征收的那葛布完全就是明晃晃的一种贪污,只不过名头好听而已。

当然,最后背锅的还是朱厚照,但也不冤枉,手底下的人出了问题,当皇帝的就该买单,不然你这个皇帝白做的啊。

王阳明自然不可能加重百姓的负担去征收葛布,自然而然就得罪了镇守太监。

而且啊,王阳明上任不过三天,就有几百的百姓开始喊命,王阳明本来就要免税没出什么乱子,他在思考谁组织的这么多人。

先不说人数,就是老百姓,一般来说都不愿意见官的,躲着走还来不及。】

老百姓连连点头,他们可是连府衙都不敢靠近,生怕冲撞了里面的大老爷。

【王阳明第一个放告日那是人满为患,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商场大酬宾,第二个放告日依旧收了三百多份状子。

王阳明一看这不行啊,不说他整个人都被这些状子困在衙门里,就是这个工作量,他也完不成啊。

又不是每个状子都只需要写个‘已阅’,结果立马贴上了止讼公告:

即日起,至七月末,不再受理一切民事案件,命案及人身伤害案件,可随时击鼓申告。望全县民众,一心扑到农事上,粮食最要紧。

一方面是农事,一方面是一些邻里的小事也闹上来,县衙确实抽不出那么多人手干活儿。】

百姓倒是觉得没关系,他们要是小事的话也不会闹到衙门上去。

至于其他人思考的就比较多,因为他们发现,地方小官的事情还真不少啊。

刚开始听到那个所谓的止讼公告还有些生气,但想着县衙的规模,真要衙门什么都收,那确实别的活都不要干了。

【王阳明来到庐陵半年时间,觉得可以叫衙门的人开个会了,大家都汇报汇报工作,说说半年工作的总结,再展望展望未来嘛。

跟着王阳明干了半年的活儿,手底下也差不多明白他性格,实干派,说话也不废话,直接一个个开始总结了。

户房:——“催粮催赋,庐陵在九个县中没有落后。”

工房——“南街重建,工房出谋划策,跑了不少腿。”

……

一个个说下来和年末总结也没啥区别,各司其职。

王阳明开始总结了,“几个月来从无到有,一百多座亭子,诉讼案件,我们大部分都解决了,衙门现在可可以说是情景,衙役和大家也都有了清闲的时间。”

这是表扬,但素来都是给个甜枣打一棒子交替着来。

“之前本县听说啊,过去告状的络绎不绝,刑房那是办不完的案子,其他五房书吏也能跟着捞点外快。递状子有挂号费,传状子有传呈费,状子待批有买批费,状子批出有出票费,名目花哨,还有什么升堂费、坐堂费、取保费、纸笔费、出结费,连双方调解讲和还有和息费。”

一群人吓坏了啊,当官的嘛,要说绝对干净,还真满天下都找不出来多少,王阳明也没那么不食人间烟火,没想着把人都收拾了。

“官司少了,衙门清闲许多,之前那些雇人的费用就补贴给你们,闲的时候还可以回家经营点小营生,所以,懂吗?”

下属连忙点头:懂懂懂。

敢不懂吗?】

百姓瞠目结舌,他们很多人都只是天然的害怕官员,就连捕快都害怕,万万没想到这里面有这么多名堂啊。

别说他们没想到,一群高高在上的大老爷们也没想到。

“这群贪官污吏都该杀!”

听到如此激进的发言就知道是朱元璋了。

可他杀了那么多人,还是止不住这股风气,而且地方离京师太远了,他管不了那么远。

朱棣照样皱着眉,一方面是那个什么镇守太监,要如何改善呢?

还有就是他爹的工资制度真得改一下了,哪怕是断不了贪腐,但起码能少点吧。

各朝各代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水至清则无鱼,谈起这个有点尴尬和得罪人啊。

但头顶上的皇帝都还在等着了,不谈得罪上司。

二选一,还是得罪同僚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