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44 章 缙云山(1 / 1)

隋朝位面。

杨坚是从乱世走过来的,他一手建立了大隋。

他何尝不知道屠城不对,古往今来无数将领又何尝不知道?

可,一来,快速补充战略物资,获得财富;二来,减少管理负担,防止再次反抗,达到快速征服和威慑的目的;三来,让士兵们发泄内心压力,进行报复;……

与之相比,保住一城又一城的百姓实在是……得不偿失。

毕竟有利可图。

大家都这么做,我这么做,又有何不可?

杨坚深呼吸一口气,但天幕上的军队竟然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如果他们真的能做到如此,想必,更不会有乱杀、滥杀吧?

不侵扰百姓,灾害中救助百姓,怎么会有这样的军队?!

唐初。

李世民情不自禁地念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1]

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2]

千百年前孙子就已经道明了的道理,古往今来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人?

他欲夺江山,他欲做帝王,但他要做怎样的一个帝王?

历史喵告诉了他,未来的他会是一个好皇帝,贞观之治,青史留名。

可姜海蓝告诉他,他还能做到更好。

只是或许终他一生都做不到,因为他毕竟是个皇帝。爱民如子这种话谁都会说,但哪个皇帝能真的把百姓视如己出?

哪个皇帝不希望百姓安安分分地待着?

所以……

李世民望向天幕,他们的“开国之君”,为什么愿意放弃做帝王?

又为何能将他们的军队,教导得如此?

武周。

《论语·泰伯》中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天幕上不是这样的。

武则天若有所思,他们着重夸赞、表彰普通百姓在打仗和救灾中所做的事,这样做的好处……

百姓们必然为之骄傲。

即便是没有亲自参与其中,如姜海蓝这样的百姓,也会与有荣焉。

那么,下次再有类似的事情……

得到了肯定的百姓们会有勇气和力量,再次挺身而出。

且……

武则天眯起眼睛,“百姓也并没有忽视官兵的救援……”

她是帝王,她精于政治,她从中窥到了一条名为“宣传”的路。

宋朝。

为治理黄河水灾,赵匡胤从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就开始下令黄河沿岸修堤筑坝,并要求当地大量种树。之后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黄河堤坝例修期,他下令严格巡察,防患于未然。

如今看到了天幕上的江城人民自发组织救灾,又听姜海蓝说洪水、地震、山火官兵们都走在救灾第一线,那么想必在其他灾情中,百姓为了保护家园,也……

赵匡胤

目光幽深。

天幕上的百姓能做到,我大宋的百姓,能不能做到?

?本作者泠水七弦提醒您《给古人直播从重婚案庭审开始》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

……即便做不到天幕上那般,但能有个五六分,对治理黄河水患是不是更有效?

他身为天子,治理黄河是为国家经济的发展。

但沿岸百姓,是为了生存,为了房子和农田,他们必然无法袖手旁观。

至于如何发挥百姓们的力量……

赵匡胤叫来内侍,“去叫赵普。”

元朝。

忽必烈:“……”

他大受震撼!

震撼中又带着浓浓的不解。

可惜他的爱臣和心腹同样不能理解为什么天幕上会有那样一支军队,会有那样的军民之情,他们当着他的面,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讨论愈发激烈,最后从讨论转为吵架。

没人能解答他的疑惑。

忽必烈:“……”

行吧。

唯一能确定的是,他与其翻着历史书参照中原王朝的旧制度进行改良,不如直接听一听历史喵介绍他们大元及后面的明、清两朝所推行的制度。

直接抄作业多好!

就是不知道姜海蓝啥时候给他们看大元的历史。

明朝。

朱元璋是从乱世中杀出来的,他站在元末明初回观历史,自然知道一旦将百姓逼迫到活不下去的时候,百姓就会揭竿而起。

虽然最终造反的百姓不过是有心人手中一把利刃。

但这把利刃能捅破前朝的天。

只是,他没想到,百姓们其实还能发挥相当了不起的作用,他们自发地、自愿地组织起来,想方设法地为前线救灾的官兵送去物资。

那条与红色山火相对应的蓝色灯线不时浮现在朱元璋眼前。

那样一条长线,得是多少人?

几千人,还是几万人?

那么多人同心协力去做一件事,他若是天幕上那个国家的敌人,定然会为之胆寒。

可他不是。

他是他们的“前人”。

也不知道该说幸运,还是遗憾。

清朝。

爱新觉罗·玄烨心情很是复杂。

我大清是亡在这样一支军队手里吗?

若真的从上到下都能爱护百姓,真正做到军民一心,且从此废掉王朝制度,那大清还真的亡得不冤。

他如果不是大清之君,他还真会投靠这样的军队。

可屁股决定脑袋,对方偏生是他的敌人。

大家注定站在对立面。

爱新觉罗·玄烨想到这里,忽然觉得好笑,话说回来,谁又知道中间隔了多少年?

我拿他们作敌人,我要做什么?

我能做什么?

……我还是先想好怎么打倒沙俄吧!

“他们”就算是敌人,也活在若干年之后,影响不了我的统治,沙俄可是近在咫尺!

大可不必

庸人自扰、舍近求远!

——

在白云观休息了十几分钟,补了水,姜海蓝和祝言蹊继续往上走。

台阶蜿蜒曲折贯穿林间,通往视线不可及之处。

姜海蓝看着手机上的地图,喘着粗气往上走。

祝言蹊手里拿着不知道从哪里捡来的竹竿当登山杖,“我今天爬了一天山,回去,回去怕是会腿疼好几天!”

姜海蓝笑道,“谁让你平时不锻炼?”

祝言蹊翻了个白眼,“我上班够累了,好不容易得休息,还让我去锻炼?再说了,谁说我不锻炼,我早晚去坐公交车,不是各步行了十多二十分钟?”

她家到公交站台步行要15-20分钟。

姜海蓝:“……”走那么一段路你就当锻炼了?

往上很快就到了三角花园。

祝言蹊倒是来了兴致,拉着姜海蓝去了三位伟人的故居以及□□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打卡。

她找了一位陌生游客,简单交谈了几句,对方接过她的手机。

祝言蹊拉着姜海蓝站在故居门口,陌生游客给她们拍照。

祝言蹊接过手机看了看,很是满意,“谢谢!”

陌生游客说“不用谢”,顺手摸出自己的手机递过来,“也请你帮我拍一张。”

祝言蹊比了个“ok”的手势。

姜海蓝一边参观故居、旧址,一边拍照,一边简单给直播间的观众们介绍这三位伟人,介绍他们曾在这边做了什么什么。

继续往上走,就是缙云九峰。

看着地图,祝言蹊已经预见爬完这九座山峰,就她这个不经常锻炼的身体,回去小腿不知道要疼几天。

但姜海蓝说:“来都来了。”

祝言蹊:“行吧。”

来都来了!

她拧开瓶盖喝了一口水,“幸好带的水够多。”

夕照峰、玉尖峰、宝塔峰、莲花峰、猿啸峰、聚云峰、狮子峰、香炉峰、朝日峰。

姜海蓝和祝言蹊站在狮子峰上俯瞰山下风光。

祝言蹊瞅了瞅周围来爬山的人,对姜海蓝说:“每次站在这么高的地方,我都想对着下面大喊大叫!”

姜海蓝揶揄道,“你可以喊啊,反正他们都不认识你。”

祝言蹊的脑袋摇成拨浪鼓,“不不不,我在你们面前是社牛,我在陌生人面前可是社恐。”

姜海蓝笑了笑。

她看向远处山峰与天际相连的地方,语气可惜,“咱们没赶上日出日落。”

祝言蹊安慰道,“回老家后,你可以起早点去你们后边山上看日出。”

姜海蓝脱口而出,“我有病?”大清早的不睡觉起来看日出,这么多年了老家的日出还没看腻吗?

祝言蹊:“……”你是有病。

从聚云峰下来,就是缙云寺。

姜海蓝重新振奋了精神,在寺里转来转去,“咔嚓”、“

咔嚓”地拍照。

祝言蹊累得不行,但姜海蓝说:“来都来了,保不齐你这辈子只会来这一次。”她强撑着跟在姜海蓝身后瞎转悠。

姜海蓝又说:“网友们说,前边有一个明代的建筑,不是现在修的仿古风,是真的明代的建筑!”

祝言蹊:“……”

她咬咬牙,和姜海蓝去看明代石牌坊。

“回去后,我一定要躺一天一夜!”祝言蹊怒道。

姜海蓝敷衍点头,“嗯嗯,可以,你躺吧。”

手机屏幕上弹出了一条VX消息,是他们的律所群,姜海蓝疑惑地抬高了右眉,点进去。

蒋琳:“嘉兴所的徐彪律师今天结婚,需要代送礼金的律师把钱转给我,我和主任去酒店参加他的婚礼。”

蒋琳是林城市人,国庆没有外出,被主任抓了壮丁。

姜海蓝:“……”

她瞳孔地震,我的天,差点忘记了这件事!

感谢琳姐!

姜海蓝迅速戳开和蒋琳的聊天框,转了五百块钱,“琳姐,麻烦帮我送一下!我在江城玩!”

蒋琳收了,回了一个“收到”。

——

姜海蓝和祝言蹊的缙云山之旅,有许多人没有看风景的心情。

但仍然有很多人,兴致勃勃地欣赏着缙云山的风光。

部分人可能一辈子不会离开故乡,毕生无法见识外地是何模样。

部分人会外出,但没有理由去到江城。

部分人……

我们这个时候的巴山和你去爬的巴山,风景可是不一样的!

所以姜海蓝也没有白直播。

缙云山的风景被古往今来无数人记住。

得到了许多文人的写诗作赋。

只可怜了后世学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