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女生耽美>女主对照组不干了> 第七十六章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六章(1 / 1)

谢楹给他看了手中这封信。

崔仲英的脸色渐渐沉重起来。

谢楹问道:“将军觉得我朝兵力如何?”

崔仲英道:“自高祖以来,本朝一直厚待士兵,拥军百万,兵力强盛,御敌与门外。”

“可哀家怎么听说,许多边关作战的士兵发不出饷银,甚至有战死沙场的士兵连抚恤银和勋田也发不到家人手里,长此以往,还有人敢为国征战吗?”

崔仲英一时说不出话,看来谢楹是早有准备。

本朝立国时当兵者本来地位很高,待遇丰厚,一家中常常以出了一个被选中当兵的人为傲。可天下承平已久,士兵无仗可打,一些地方士兵常常被一些勋贵之家借去修园子、挖池塘,形同苦役,渐渐的当兵便成了一件被人瞧不起的苦差。

这还算好的,若是碰上苛刻的将军,平时克扣饷银,还吃不饱住不好,熬个几年连命都没了,故而逃兵者众。

若在边关,则更加惨烈。本就是苦寒之地,又有外族虎视眈眈,虽不敢大举来犯,却有小股部落时来侵扰。高祖之时,立功和战死的士兵都有当地官员敲锣打鼓上门抚恤褒奖,送上勋爵和封赏。可时日一长,军队管理便渐渐松懈下来,许多嘉奖便不能及时送到,甚至有死后家人领不到抚恤银的情况。

崔仲英斟酌着语言:“娘娘是忧心异族来袭吗?”

谢楹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乌恒人觊觎我朝国土不是一日两日,岂可不防?且这些士兵都是保家卫国的好儿郎,哀家怎能坐视不理?”

谢楹与崔仲英在御书房一直谈到深夜,崔仲英回到府中,还在想谢楹今日与他说的话。

崔士安走到崔仲英面前问道:“父亲,太后娘娘今日说了什么?”

崔仲英定定地看了他片刻:“你是不是早就知道娘娘有意改兵制?”

崔士安神情不变道:“我怎么会知道呢?娘娘想怎么改?”

“娘娘想要裁军!”

崔士安沉吟片刻,“此事若由父亲提起,朝中反对声想必会少很多。”

“你疯了!”

“我们这位太后娘娘想做的事情,还没有做不成的,既然如此,父亲何不早做打算?”

“如今内忧外患,裁军之后,如何抵御外敌?”

崔士安轻笑道:“父亲,如今百姓人人以当兵为耻,各军多有逃兵,再不变革,面对乌恒人,我们还有一战之力吗?”

崔仲英眉头紧锁:“你就这么看好太后娘娘?如果由我提出,其他将军会怎么看我?”

“如今我们已经跟太后娘娘是一条船上的人了,父亲不只是一军之将,更是圣上的辅政大臣,自然要以圣上为先。”

崔仲英看着他的儿子:“圣上和太后娘娘如今是一体,以后呢?”

“圣上亲政起码还有十几年,父亲在担心什么?太后娘娘能依仗的不只有我们,此时若不为娘娘分忧,难道等别人来代替我们?”

崔仲英半晌没说话,手握着茶杯,却无心品茶。

崔士安道:“富贵险中求,不是吗?”

西北军一事最终以主将丰良下狱了结,只是此人在押送回京的路上跑了,西北军的将领换成了谢楹的人。

武毅大将军在朝会上历数了如今兵制下的种种弊端,呈上了十条强军之法。

朝中大臣在听到第一条就是要裁军之后,纷纷哗然。

“高祖皇帝是马上皇帝,如今我们不能开疆扩土,反而要裁军,怎么对得起高祖皇帝?”

“乌恒人对我朝虎视眈眈,若是听说我们要裁军,趁虚而入怎么办?”

武毅大将军道:“如今军中有不少老弱病残,他们早有思归之心,放他们还乡是一举两得的事。挑选合格的士兵留下,再行操练,才是强军之法。”

“乌恒人前几年才被我军打退,短时间不会再来,若不趁这段时间提升军队战力,等乌恒人再来,那时才是心腹大患。”

武毅大将军呈上的折子里还有重新调整军队编制、改军器监、提高待遇、轮换戍边等种种方略,够各位大臣们吵上好几天的了。

众人吵到最后,都看向了珠帘后的那个人,虽是武毅大将军上书,可要说没有谢楹的授意,在场的大臣们谁也不信。

谢楹道:“崔将军居安不忘思危,实乃国之良臣。”

一句话就给此事定了性,崔将军是良臣,那反对的人自然是别有用心了。

“哀家不懂军事,兵部尚书尽快拿出一个章程来吧。”

兵部尚书上前道:“是。”

孔宾对此极为不满,太后连军事都要插手,等到小皇帝亲政之时,太后会愿意放权吗?到时候她手中有兵,皇帝岂不是成了傀儡?

可朝中事不是他能插得上手的,就连王丞相对太后也多有退让,他一个帝师又能做什么呢?

孔宾不知疲倦地坚持向小皇帝灌输为君之道,小皇帝左耳进右耳出,谢楹毕竟是亲手养大他的人,他已经习惯了依靠母后。

军队改制之后,早该退役的人都被放回了乡,留下来的人则重新编制,大大提高了待遇,也禁绝了勋贵借兵干苦力的事,一时间人心鼓舞,当兵的人也不再觉得这是件没盼头的事。

各军又派驻了专门将领来加强演练,军器监也重新规整,改良兵器,研制新武器。

崔仲英暗中感叹,谢楹将各方面都安排的井井有条,他提出的变革之法谢楹也多有补漏,如今天下士兵莫不感念太后娘娘的仁心,一个女子竟能算计至此,也不知是本朝的幸事还是不幸。

兵制之后,再推行其他新法似乎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在又一个年过后,薛显突然在早朝上痛哭怀念先帝,惹得小皇帝也跟着哭起来。众臣不管心里怎么想,都跟着抹了泪。

薛显道:“先皇若能看到圣上如今的样子,必定深感欣慰。圣上处处效仿先皇,又做成了先皇想做而未成之事,这正是孝亲之道啊。”

小皇帝听出这是在夸他,心里还是高兴的。在听到薛显请求重启贤宗年间的变法之事时,扭头看向了他的母后。

谢楹小声对他道:“这是你的父皇以前想做的事情,圣上想替父皇完成愿望吗?”

小皇帝点了点头,转过来对众臣道:“朕是父皇的儿子,父皇想做的事情,朕理应替父皇完成。”

太后一系的人都跪下高呼道:“圣上英明,臣等遵旨。”

王丞相紧紧闭着嘴没说话,太后这是将了他一军,就算早知道太后迟早有一天会这么做,可这一天来的太早了。

王丞相又看了一眼小皇帝,暗中叹气,圣上太小了,他还要熬多久才能等到圣上亲政?

虽是打着贤宗的旗号,提出的内容却多了许多,对其中一些问题都做了补漏。本朝税制分为人头税和劳役税,可时日一长,许多人家庭情况多有变动,又因不少显贵豪强强占民田,这些人无田可种,却还要交税,就逃离原籍成了流民。

新法取消了一概苛捐杂税,按田亩征税,一年只收一次税。这本是有利于民的好事,可贤宗时期却因账籍混乱,无法推行下去。账籍本是三年一清,但许多地方的册子还是高祖时期的,更新不及时。借之前的教训,本次便加了重新清查人口和田地之法,将被侵占的土地都收归国有重新分配。对于流民,则鼓励其去北方开荒,到官府登记赠与粮食和盘缠,到了地方可分得土地和良种。

为了劝课农桑,又在各地兴修水利,开凿渠道。低价提供良种,设劝农使和农师,指导地方农业生产。

科举上禁止荐举请托,朝中大臣不得向主考官推荐人才,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会试和殿试改为糊名制,考生试卷由专人誊录,杜绝徇私舞弊。

除监司外,又在各地设巡院,监察气象、水旱情况,让朝廷能够及时了解各地情况。

朝中忙忙碌碌,开始推行新法,反对的人在被接连下狱了数十人之后也都闭了嘴。

新法轰轰烈烈推行之际,巴州传来了一道消息,废太子和太子妃不知所踪。

从废太子被流放之时,谢楹就一直关注着巴州的消息,果然,身为男主,怎么会这么容易认命呢?

“派人去查。”

小皇帝跑到御书房找他的母后之时,正遇见刑部尚书出来。

小皇帝问道:“母后找你什么事?”

刑部尚书躬身行礼:“太后娘娘问了臣一些之前的案子。”

说谎,小皇帝心道,什么案子需要刑部尚书亲自跑一趟?

小皇帝板着脸:“你退下吧。”

“是。”

有个声音在小皇帝心里大喊,这些人都在骗你,根本没把你当皇帝!

谢楹早就听见人通传圣上来了,来到门口迎他进来,笑道:“圣上怎么来了?”

两人进来御书房,小皇帝看着谢楹连续多日没休息好的疲惫神情,道:“母后这段时间都没来看我。”

谢楹温声道:“母后这段时间太忙了,等过段时间一定好好陪你。”

“母后什么时候才有时间?”

“如今朝中事多,等......”

小皇帝打断道,“朕知道了,国事为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