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会元(1 / 1)

邓子光去帅府报道,声言要回来当值。马塈来回于严关大营和静江府帅司,日常事务由帅府通判处理。通判见邓子光升中郎将的文告文,又见他如此年青,有心要他煅炼,没让邓紫光回亲军(亲军有二营,分别是右军和安边军),而是让其去效用(地方武装称为效用),其实就是管理峒丁的练兵和生活。这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效用都监司的手下没有得力办事的官吏,不是没有编制,而是人手不够,也没有人愿意干民兵工作。这个岗位不仅要组织民兵军训,还要组织大家生产。

既然没有人愿意管,邓子光的自由选择余地就很大,可去任何坞堡,也没有人管控自己。

邓子光从东镇门去马王洲,见到粟猛带领峒丁训练步阵,便悄悄加入其中,练得自己汗流浃背。粟猛见邓子光,连忙说你来得正好,大家正在过尝新节呢,快些回去。说完粟猛将训练交给随从,带邓子光回新寨。

新寨扎了个门楼,几个人想将 “仡伶寨”幡向上挂,邓子光说这名不好,字也不好,改“七星寨”吧。

有人找出新的幡和笔墨让邓子光写下来,邓子光也不含糊,挥毫写定七星寨的名字。

今天正是新寨子里过尝新节的日子。

尝新节本是农耕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左传和周礼中记载这个祭礼也叫尝祭,丰收之后各地献上新收谷物,君王以谷物奉供皇天上帝、土地与先祖。在礼记中,天子四时之祭,以秋天的尝祭为重。这个礼法传到东瀛,倭人将尝祭更名大尝祭,以此为汉倭奴国王的加冕礼。至今百度还把今人丢失了这个传统的节日,不信你去百度看看,它成了日本皇家祭礼,并且也没有说明这个祭礼的出处。或者说故意抺去了尝祭出处。但中国不仅在《左传》和《礼记》中规范和记载了这个祭日,如今还依然有多个民族保留了这个传统节日。比如在贵州、湖南、广西的仡伶后人村寨中每年都过尝新节。值得人们思考的是:为什么网络上看不见这样的文化传播?

寨中广场上、鼓楼中都支起火塘,炒了成筐的米花,熬姜茶,蒸粳米、舂艾叶糍粑。

宜州水军的家属也被邀请来参加仡伶的尝新节,他们带着自己的船上糕,螺丝酿。邕管厢军的家眷也带来的自己的酸肉、大粽,临桂县衙派人送来千团米粉。

粟猛带邓子光在女人堆中坐下,接过女人们递过来的油茶,用一根筷子哧溜起来。邓子光也接过泡有米花和粳米饭的油茶跟着吱溜,想正想着为什么会用一根筷子喝油茶。一打听才知道,山里人一天三次打油茶,因油茶不是正餐,所以只能用一根筷子。

听得有人叫粟英粟娥,新姑爷来了,快过来侍候呀。

得知邓子光到来,姐妹两手牵手回自己家去,引得一帮娘们哄笑。

晚上在粟家吃饭,有水军送来的江鱼,被横山寨的老军头切成了生鱼片,兴安堡的土丁送来一窝王蜂,粟猛用火燎过后放猪油爆炒。后来又有人送来地蝉,蝗虫,江螺之类。

邓紫光不敢食生,更不敢吃这些虫子类的东西,反而是鲁家的豆腐,用宜州的酸料一煮,胃口大开。

各溪峒奉召出征,平时就如在军旅,非请不可饮酒。由于下午邓子光跟随峒丁操练有些时间,肚子确实有些饿了,邓子光连干几大碗饭,讪笑说平日未曾吃过饱饭。

粟猛告诉邓子光已经城里已宵禁,让邓子光在寨子中留宿。

这东厢房是前后两间的木板房,邓子光住前室,粟英粟娥在后室。西厢是粟猛,正房前堂后室,后室是粟汉尧夫妻。

粟娥打水让姐姐和邓子光用盐水漱口,洗脸,洗脚,放在个桶在内房的门边,他知道这是便桶。

躺在铺上的邓子光听着两人小声唱着听不懂的山歌,歌声依呀,能听出带着小小的喜悦。

听着听着,邓子光起身进里房,从床脚钻进被窝。两人蹬挠他,然后一人拽一只手枕着。

邓子光说唱呀,我喜欢听。两人有一句没一句唱着,唱的是哥哥妹妹自由恋爱故事,邓子光听不懂,只是这歌声让人有飘忽。

因为下午参加训练过猛,有些疲劳,邓子光如同被催眠一样,香甜中睡着过去。天不亮,粟娥要准备朝食,轻手轻脚起身出门。

粟英叫邓子光醒来,邓子光见天已大亮,说糟糕,今天放榜呢。

邓子光起来立马跑了。遇见粟猛,一边跑一边喊我去看榜,不吃饭了。晚上去我家喝起。

邓子光到府学,根本无法挤进去,大门口挤得人山人海,红榜张贴在大院朝南的照壁上。邓子光见没有办法进去,便在附近买了一笼蒸虾,低着头剥起来。吃完了想找东西擦手,一人递过手绢来。抬头一看,邓子荐笑眯眯地看着他。

邓子荐:看榜了?

没呢,挤不进去。邓子光说。

邓子荐:中了,你猜猜考第几?邓子光说有五十吗?

邓子荐:往前猜。

邓子光:三十?还要往前?没有哪么高吧?

邓子荐:会元!

邓子光:哥哥别拿我说笑,我于经史只能算是粗通,能考上我都满意了。

邓子荐拖邓子光的手向府学内挤进去,直接去第一榜,只见头榜上自己名字被十六甲等围在圆圈中,便咦了一声,踩着狗屎了,走了狗屎运了。然后傻笑起来。

邓子荐劈面一掌过来,走,莫在傻笑了,去拜访你的恩师。

恩帅,马塈将军和提刑黄文政。经略使或经略安抚使主一方经政军事,有专断之权,战时可斩州府以下职官,故称府帅。本次举试,前三十名由各阅卷官员共同推举,马塈在这三十人当中,凭策论选会元。邓子光跟随叔叔行商走过西南几处,也熟悉自家人在宝祐年间战事,在严关大营当差数月,对西广各种资料多用猎涉,能在策论《宝祐疏》中深度切中政经军策。竞得红榜第一,也是各位大人在时局下针对性选择人才的结果。

马塈正与帅司参议、机宜、计议等官佐们在院子树荫下射箭,见邓子光前来叩谢,笑着问会元郎好风采,可能一射?

邓子光在山中跟随马帮行走,骑射是必备之术,便说尚能一试。见除马塈外其余人均持二石之弓,便从架子上操起二石弓连射三箭,均上靶子。

马塈放下弓,把邓子荐兄弟让进自己书房,摊开地图问兄弟二人:我观令弟对深广非常熟悉,《宝祐疏》切中关要,如何扬长避短,运用天时地理,二位贤侄有何见解?

邓子荐说今和以往不同,目前长于粮饷,短于练兵。

邓子光说,山高林密地狭小,沟壑河流分区多,不利于大规模会战,地旷人稀参隐匿,宜以山地水路机动破袭敌后,消耗其有生力量。

贤侄现在练峒丁是何计?

邓子光:秦军南下,二十万从越成岭、雪峰山打到苍梧,结果打成残军,连对手是谁都摸不准,其实均为楚遗与百越之民。所向披靡的秦军为何在此无所建树?因山民在此地能长途跋涉,耐饥耐寒,在这样的作战环境中,本地土兵的单兵战力胜过秦军步马。然一般情况下,峒丁战斗能力不如厢军,他们守城、阵战均不善长。但将战场设定在山野,鹿死谁手则未可知也。故练兵需要有的放矢,需要扬长避短的练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