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历史军事>风起明末> 第二百九十四章:击西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九十四章:击西(1 / 1)

崇祯十二年,十月二十四日。
郧阳府南部、竹溪、农民军大营。
此时的竹溪城中城外,漫山遍野皆是遍布的农民军营地。
密密麻麻的窝棚军帐从城郊一直绵延到周边的丘陵山地。
各色的旌旗飘扬城上城下,一眼甚至都无法忘到尽头。
总数超过二十万的人马就这样聚集在竹溪这座小城,扎下的营地似是无边无垠一般,令人甚至望而生畏。
“郧襄就这么大块地方,官兵吃了痛如今也是学了几分乖,这几天战果都很有限。”
中军帐中,罗汝才坐在座椅之上,双手支撑在扶手之上交错架在一起,神色阴郁。
官兵不是傻子,一开始的吃亏只不过是吃了没有准备和没有预料的亏。
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兵正变得越发的狡猾,他们很难再抓到合适机会来对官兵造成损失。
这段时间,他们收获的战果也就是袭击了几支运送辎重的后勤部队。
官兵联合在一起,步步为营,徐徐前进,四出的侦骑就是让他们想要伏击都不行。
他们也试过了诈败引诱的办法,但是官兵却是毫不上当,仍然保持着自己的节奏缓缓而进。
“我们没有多少的时间了,明日官兵就要到百里的地方了!”
罗汝才眼神之中满是烦闷,转过头看向此时就坐在他身侧的张献忠,沉声道。
“都已经到现在这个关头了,你还没有拿定主意了吗?”
郧襄就这么大的地方,官兵自襄阳、郧县分三路覆压而来,最近的一支官兵离他们的路程已经不足百里。
再拖延下去,等到官兵兵临城下,被团团包围之后便再无脱身之理。
这一次明军的督师可不是那个财迷心窍的熊文灿,而是那个杀人不眨眼的杨嗣昌!
杨嗣昌的父亲,是原先三边总督的杨鹤。
当初杨鹤正是因为主抚,最后被论罪下狱。
因此杨嗣昌上任之后一直都是主剿。
罗汝才也算是在官场之上走了一遭,对于杨嗣昌的做法和名声,他自然是知晓的。
这一次他们就是想要投降,也是求告无门,明廷那边等待着他们的只有伏诛这一条道路。
坐在罗汝才旁边的张献忠,此时正紧蹙着眉头,靠坐在椅子上似乎是在思索着什么难题。
听到罗汝才的问话,张献忠眉头紧蹙,无奈的叹了一声。
“我确实是现在拿不定注意。”
“我实在是猜不透陈望要做什么。”
张献忠眉宇紧锁,眼神之中满是疑惑。
“陈望?”
“对。”
“陈望领兵进驻白土关已经有近十日的时间了,但是一直到现在,却始终都没有带领大队出关,这段时间只有些许的骑兵出关偶尔袭击一下我们。”
张献忠摇了摇头,压低了声音,言道。
“这不像是陈望历来的作风……所以……我一直在想他是不是在谋划着什么。”
明廷诸将,包括大小曹在内,所有的人,张献忠都自认为有所了解。
但是唯独对于陈望,张献忠真不敢说自己了解。
这个恍若彗星一般崛起的明将,第一次立功便大败李自成。
高迎祥筹谋了整整数年的方略,最后却是成为了陈望登高路上的垫脚之石。
勤王一役,陈望更是名传天下,被天子称赞勇冠三军,直比汉时冠军侯。
从陈望这一路而来的种种的事迹看来,陈望无疑是属于忠臣的行列。
多方进剿、北上勤王,各家各镇基本都是存着保存实力的心思,罕有不顾伤亡者。
而陈望历次作战,皆是全力以赴,南征北战皆是不计伤亡。
张献忠原来的计划是领兵进攻汉中府,营造出一副想要入陕的势态,实际上却是转道入川。
但是在听到了陈望受任平贼将军,领川陕两路兵马进驻汉中府,张献忠便改变了计划。、
他不断的调集兵马赶至竹溪,不断的设置防御,将所有能够调遣而来的火器都放在了竹溪之中。
为的便是等待陈望领兵出关的那一刻,伏击陈望所领的部队。
张献忠没有想过能够击败陈望所领的部队,他想的只是依托竹溪这么久以来的布置维持僵局,然后金蝉脱壳,以一支偏师拖住陈望麾下的兵马,趁机转道南下四川。
只是张献忠本以为陈望不久之后便会领兵兵出汉中府,向着他们发起进攻。
但是这么久以来,陈望却是一直领兵安安静静的驻守在白土关,每日只是派出些许的骑兵来袭扰他们的营地。
“如今的局面已经是骑虎难下,我不是不想走,而是不敢走。”
张献忠和罗汝才一样同样烦闷,他的双目之中布满了血丝,说话的语气很是憋闷。
若是只有陈望还好,只是那曹变蛟也在白土关内。
一陈一曹,两个煞星都在,这段时间张献忠甚至连一顿好觉都没有睡过
连着几个晚上,一闭上眼睛,想起的都是浑身浴血的曹变蛟手持着长枪杀入中军帐中。
“照我说。”
罗汝才从旁侧取过了酒杯,一口饮尽了杯中的酒水。
烈酒顺着喉咙直烧心房,罗汝才紧咬着牙关。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眼下已经是火烧眉毛的情况,不走也得走。”
“明日调两营的马队和精骑,押着饥兵去攻白土关。”
“等到黄昏太阳落山,我们两人领大队的兵马直接南下入川。”
罗汝才心中已经是拿定了主意,虽然他确实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这些也都是没有办法之中的办法。
但事到如今,就是再差的办法,也比坐以待毙要好得多。
罗汝才说完了最后一番话后,便不再言语,帐中的气氛也随之而陷入了沉默之中。
帐内静静悄悄,一众营首将校的目光皆是聚焦在张献忠的脸上,没有人说话,没有人言语,没有发出响动。
帐中空气凝结,几乎落针可闻,甚至连呼吸声都难以听见。
在经历了一番长久的沉默之后,一直坐着不动,紧锁着眉宇的张献忠终于是站起了身来。
张献忠舒展开了眉宇,所有的犹豫和迟疑全都在他的脸上消散,有的只有果决和凶狠。
“驴球子的,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
张献忠狠狠的拍落着扶手,站起了身来,再不复半点的畏惧。
罗汝才的决心,激起了张献忠的心中的血气,也激起了张献忠心中的愤怒。
张献忠此时心中的情绪更多是愤怒,他的愤怒不是对于别人,而是对于自己。
经过了一年多的安逸生活,到如今竟然畏惧,竟然瞻前顾后!
“杂儿子的砍货,怕他个球!”
“不用等明天,今天就打白土关!”
张献忠心中血气翻涌,心中再无半分的迟疑。
陈望和曹变蛟两人再厉害也到底只有两人,辽东那边的建奴不是什么好相与的角色。
他们在勤王之役拿下了不少的功勋和斩级,只怕自身也是伤亡不小。
张献忠感觉,陈望这个时候还不出击,很大的概率是因为麾下家丁折损过大,因此战力不佳,所以才选择了坚守关卡。
念及至此,张献忠也终于是和罗汝才一样下定了决心。
张献忠、罗汝才两人决心已定,其余的营首本就都是以二人为主,自然也没有任何反对。
军令自中军帐中传入四方军营,不过短短的片刻工夫,整个竹溪上下便已经是沸反盈天。
大量的饥兵跟随着队列最前方的甲兵走出了窝棚,离开了营地,向着官道缓缓云集而去。
很快官道以及周围的坡地,都已经是被如潮一般涌动而来的饥兵所掩盖。
“咚!”“咚!”“咚!”
震耳欲聋的战鼓声在大阵之中响彻,身处于人潮之中的甲兵高举着兵刃,带领着周围的饥兵向前。
打了多年的仗,张献忠和罗汝才早已经是明白了,什么叫做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不过有些时候炮灰也是需要的,比如在攻城的时候。
攻城的时候便是最需要填线炮灰的时候,拿着精锐去攻城,无疑是最为愚蠢的做法。
“打进汉中,开仓放粮!”
浪潮之中,在声声的呼喊之中,一众饥兵的声势也是越发的壮大。
如潮而去,人数众多身处于人群之中,总会让普通的人感到心安。
这些饥兵大多的都是从河南一路逃荒过来的青壮,走到郧襄之后,被张献忠和罗汝才两人收入军中。
以前单纯的裹挟着饥民充壮声势,当作炮灰的那种落后战法,张献忠和罗汝才自然是已经不用。
自重新起兵以来,他们便没有再将刀兵加于普通的百姓的身上。
在招安的这段历程之中,他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这些饥兵都是自愿参军,为的只是求取一条活路。
经受胁迫者,常常会畏惧不前,一遇挫折伤亡便会陷入溃败。
而忍饥挨饿,只为求活者,自愿参军者,却是信念坚定,能够忍受上网,勇往直前!
这些人说是饥兵,其实说是新兵更为贴切一些。
他们都是被选拔出来的青壮,甚至还经过了为其数个月的简单训练。
他们的学习了军阵、长枪、队列这些基本的东西,缺少的只是战阵的经验。
他们不再是匪,也不再是寇。
经历了十二年的苦难,经历了十二年的风霜,经历了十二年的打磨,他们已经从流寇,开始向着真真正正的农民军、起义军而演变。
只是……
有时候,一旦尝过血肉的滋味,就很难再安心的吃着锅中的米饭……
无数飞鸟被惊起,林间的走兽嘶吼着向着远处快速的逃窜。
关外震天的声势引得走兽飞鸟而动,自然也是引起了陈望的注意。
“终于来了……”
陈望缓缓的放下了手中的千里镜,关外的鼓声刚刚响起之时,他便已经是跟着曹变蛟登上了城楼。
曹变蛟和陈望站在一块,淡然道。
“看着声势,起码有两三万人的规模,声势倒是浩大。”
“看起来声势浩大罢了,一群粗浅训练了几个月的枪兵,顶不了什么作用。”
陈望双手按着身前的栏杆,面对着关外如潮一般涌来的流寇,他的心中甚至没有泛起丝毫的波澜。
“这些兵马,有李国奇守在外面就够了,等到黄昏的时候,再派骑兵冲杀一阵,正好可以报一个大捷。”
曹变蛟眉头微皱,他有不同的意见。
“李国奇只怕是挡不住这么多的流寇,前阵的流寇虽然都是新兵,但是后续压阵的流寇看样子都是老匪,着甲的也有不少,气势和前面的截然不同。”
“后续还有乘马的精骑和马兵,这些老匪难缠的很,战力也强。”
“若是流寇的精骑步甲覆压而来,但凭李国奇一部确实是难以抵挡。”
“但流寇攻关只是佯攻,不过声东击西之计。”
陈望抬起了手,指向关外农民军大阵后方的大纛。
“大纛居于后阵,精骑、马军、步甲全部都集中在后阵的方向,前阵一览无余全都是新兵。”
“如果张献忠和罗汝才真有想法前来攻关,那在前阵肯定会混杂一批步甲作为辅助,甚至是混入精骑马兵作为破关的俩两,但是现在却是什么都没有。”
“现在那大纛旗的人,到底是不是张献忠和罗汝才都不一定。”
曹变蛟心神微凝,抬起了手中的千里镜看向远处的大纛。
千里镜的镜头之下,远处的大纛迎风不断的在空中飘扬,而在那大纛之下曹变蛟也确实没有见到张献忠的身影。
“声东击西……张献忠和罗汝才莫非是想要入川?”
曹变蛟心神微动,第一反应便是张献忠将要奔入四川。
东线如今已经稳住了局势,往北和往东的道路都已经是行不通了。
眼下既然不是往西进入汉中府,那么无疑只有往南进入四川了。
凝视着远方如潮而来的农民军,陈望缓缓抬起了右手,传令道。
“传报杨阁部,献、汝众凡十数万,环山为营,连营十数里,尽起大军攻关,贼兵如潮而来……”
“……贼势高涨,兵锋甚锐,比之昔日强盛数倍……末将必定守下关城,以报阁部之信重。”
“流寇如今困于郧襄不得脱逃,若此番攻关不利,或许将会转入川东……”
现在这个节点,张献忠的心思很容易就能猜。
将这个消息上报上去,还能在杨嗣昌那里博取更多的好感,何乐而不为。
对于张献忠要转道进入川东的想法,杨嗣昌自然也是有所防备。
只是杨嗣昌到底是没有想到张献忠西进从一开始就是假,而且在往日的交战之中,张献忠还隐藏了很多的实力。
杨嗣昌自以为川东地势险要,只需要少数的兵马就可以挡住张献忠,这一点也将会使得他自己自食其果。
而最致命的一点,因为陈望之前传报了兵力缺乏的消息,杨嗣昌又调了三千的川兵进入汉中府内。
如今的川东,比起原本历史上的川东,守备力量还要更为薄弱。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