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历史军事>犁汉> 第五百二十四章:奔袭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二十四章:奔袭(1 / 1)

太武二年,八月十日,晨旦。
此时燕山地区天色暗晦,阴云遮蔽着朝日,给这里更添几分阴郁。
太史慈带着自己的一队突骑和一支步兵营一起拔寨出发。
自前日到了蓟县后,太史慈就觉得这路越发难走了。
尽管泰山军在稳定河北后,就开始修建道路,但因为人力和优先级的原因,幽州,尤其是蓟县以东的道路并没有修那么快。
这就造成了,太史慈等人这一路是吃了不少黄沙。
直到昨天他们在潞县外驻扎后,整个人才焕然一新。
说到这里,太史慈越发觉得那个潞县令常林是个人才。据说此人之前是在石邑做县令的,后面在分田中违背了上意,非说什么石邑的问题不是没田种,而是没人来种。
然后这人就被调到了潞县,从冀州被贬到幽州,那肯定算是贬了。
不过,太史慈倒是觉得这人反而运道来了。
因为这璐县就处在蓟县到卢龙塞的中间。
从蓟县到卢龙塞,一路上有璐县、无终、徐无三座中转县。
可以说,征辽的千军万马都是从这三地而过,然后到达卢龙塞集结。
换言之,王上也会从这三个地方经过,而这就是太史慈说常林的运道所在。
就太史慈所见的,这一路招待供军做的最好的,最细节的就是常林。
以泰山军军制而言,在内线行军中,枢密院会提前照发沿路各县准备薪柴、营帐、盐水,以供沿路泰山军补充。
可以说,泰山军能做到日行四十里,其中一半的功劳就是靠着这样的沿路补充。
但同样的事,不同的人做起来却是天差地别。
而太史慈就能看出常林是那种能办事的。
且不说寻常人被贬到边塞地区,心里得有几分怨怼吧。但人家常林却甘之若素,照样悉心办事。
而且人家办事还特别妥帖。
比如单说这热水提供就是一例。
此前太史慈他们走广阳道的时候,沿路驿站也是提供各种所需,但东西却差强人意。
但这热水却偏偏没有。
倒不是人家不悉心用事,而是这热水放久了也会凉。
你到了兵站,人家热水就是凉的,而且你再烧,有没有那么庞大的薪柴都是一回事。
所以太史慈他们也就只能接受了,喝点凉白开也就得了。
但直到他们来了潞县,他们却有力热水。这下子太史慈好奇了,就问兵站的小吏,然后人家就说,县君早就在五里外的地方开始安排人报送。
一旦看见征辽大军上来,立马飞报回来。
这事难吗?可以说太简单了。
但偏偏沿线那么多县却无一例这样做的,这就是用心不用心的差距。
而王上是什么人?他来了这一路,看到的不比他太史慈更多?
像常林这样的干吏可不就要被王上赏识了吗?
想到这里,安坐马上的太史慈不由回头看向后面的潞县,心里有点酸。
哎,怕下一次见到那常林,人家都已经飞黄腾达了。
也不知道我太史慈的际遇在哪里!
当太史慈回头看的时候,他边上的关兴以为有什么情况,忙问:
“子义,是遇到什么事了吗?”
太史慈转过头,眯着眼看着关兴这个小子,看他都将环首刀给拔出来了,再也忍不住调笑道:
“安心,别弄得自己和一个嫩雏一样。这一点你得和伱兄学一学,不是你兄我自夸,别说在这里,就是在那万人厮杀的战场上,我也当闲庭信步。”
看着关兴这个嫩雏满脸崇拜的看着自己,太史慈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但谁知道关兴当时就说了一句话:
“那兄长与我义父谁最风范?”
这下子太史慈憋了一口气,不愿意理这个小子了。
这个时候,太史慈也想到了此前关羽将他喊过去的场景了。
自济南大战结束后,太史慈就改隶到了左军元帅部编制下,而且受关羽赏识,直接拔擢到了突骑队将一职,这在泰山军系统中已经是中级军吏了。
太史慈对关羽当然是感激的,因为他知道自己过去的履历,是非常影响他提拔的。
因为太史慈不仅是汉军降兵出身,更重要的是,当年在中人亭战场上,他太史慈是杀了长吏反正的。
杀自己领将,这在哪个军队都是犯忌讳的事情。
所以,太史慈相当清楚,关羽对他的知遇之恩。
但就在太史慈在左军系统悉心用命的时候,关羽将他喊了过去。
当时关羽就对太史慈说了这样一句话:
“今王上用兵辽东,求猛将,此难得之时,正是你自显之时。”
然后太史慈就晕乎乎的被选入了征辽的序列中,与之一并的还有关羽在奉高收的义子,关兴。
这一次也是关兴的初阵,人生第一阵就去征辽,也不是福是祸。
就在太史慈和关兴调笑的时候,突然从后方的行军队列传来一阵金锣声,伴随的还有一阵嘶哑的叫喊声。
已经老于军伍的太史慈当即意识到前面有了突发情况。
然后他一摆手,制止了关兴那初上阵喋喋不休的兴奋,示意侧耳听。
渐渐的,那金锣声越来越大,后面的嘶喊声也越来越清晰。
只听:
“王上有令,突骑倍行,急速赶往卢龙塞。”
太史慈闻言大喜,又看到那关兴还一副懵懵懂懂的样子,骂道:
“呆子,那是咱们的机会来了!”
……
大约半个时辰前,在距离太史慈后方二十里的道边,一支庞大的突骑正在这里休息。
那众骑中高举的“替天行道”大旗,无不说明昔日的冲天大将军,今日的太武王张冲就驻节其中。
实际上也是没错,就在一处背风的小丘后,一杏黄天幕下,张冲就和何夔、沮授、荀攸、田丰四人呆在这里。
因为多日的行军奔波,文士出身的何夔、荀攸、田丰都有点清瘦,反倒是文武皆长的沮授,在马背上更是神采奕奕。
此时,在天幕下,也正是沮授为张冲汇报着最近背旗们送过来的情报。
时只有八月,他们也不过是到了渔阳一带,还都没有出塞呢,但这清晨却已经有些清冷了。
甚至如荀攸、田丰二人都还穿的薄衫,这会就冷的打了几个喷嚏,直到外面的横撞将搬进来两个火盆,二人才好些。
于是,就在火盆袅袅燃烧的时候,有心余悸的田丰才忍不住对上首的张冲道:
“王上,这天怪得邪乎啊。这都是八月,但这天却仿若寒冬,都不知道更北方的塞外又是如何了。”
田丰还是北人都是如此,荀攸是颍川人,更就不堪了。
他这会裹着一个大氅,非常认同田丰的话,但更敏锐的看出其中一个问题:
“王上,虽然有点后视,但从这会的天气看,今年冬天必然更加严酷。如以这样论,那今年北方的鲜卑人、乌桓人就更熬不住了。到时候,不,应该是今年秋,他们就会南下过冬。”
在场的人都是一叶知秋的智者,他们很自然就从现在的异常天气看出了北方形势的变化。
张冲颔首,他当然知道这是汉末小冰河时期的结果。
前世就有相当深理科基础的张冲很明白,小冰期天寒还只是一个表现,更后面的伴随着的旱涝频繁交替。
旱涝对于内陆的农耕文明的危害,比游牧民族南下更为灾难。
而可悲的是,这两个总是一起发生。
所以张冲有责任在这个时期,为了保护华夏文明的存继而做些什么,其中征辽就是当中重中之重。
因为草原雪林的胡人,他们也是人,在这样难见的寒冬中也想活,而他们唯一的活路就是南下到温暖的汉人地界,在那里获得生存。
而这个时候,张冲就需要站出来,将这些南下胡人给打痛,然后才能约束住他们成为自己治下的子民,而不是再如历史上那样成为覆灭汉人王朝的狼群。
这就是张冲要做的。
但张冲也明白,即便他做到了这一切,他将鲜卑人、乌桓人、肃慎人都给征服了,也将之收在帝国的体制内,但依旧还是会出现问题。
因为当这些胡人不断内迁后,他们本身和内陆的汉人相处就会成为问题。
如何处理胡汉问题,就会成为后面的泰山军继任者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只是现在张冲还不需要考虑这个,当然他也相信后人有这个智慧来处理这个问题。
那张冲既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那他不能先将这些胡人统统消灭呢?
且不说胡人人口也是数百万,能不能消灭是一个问题。就说你真敢这么做,那泰山军自己就要完蛋。
到时候,完全没有活路的胡人,除了和你泰山军拼死一搏之外,他们还有什么选择?
当百万胡人前赴后继,扶老携幼,矢志搏命的时候,你泰山军有几个师?
所以,张冲知道如今最优解,就是消灭这些胡人的上层结构,然后将广大部落民迁移到内郡,分化。
然后靠着继业者的智慧和耐性,完成胡汉合流这一历史命题。
从后世而来,又随着对此世了解越深,他就越发明白,胡汉合流就如那大潮一般,势不可挡。
只是张冲做的是,这一次得由汉人来主导这次合流,而不是再如历史上一样被动面对。
千思百转在心头流过,最后张冲只是淡淡说了句:
“以后会更冷。”
这句话说完,包括沮授在内的四名军师皆沉默了,他们都明白王上说的是什么。
而到现在,当他们真实的开始面对北塞的严寒后,这些门下、九卿、尚书才真的明白了此次征辽的深层内涵。
其中沮授就忍不住感慨:
“王上,从现在飞军送来的情报来看,辽东方面显然已经认为我军这一次是出塞北伐鲜卑。换言之,到目前阶段,我军依旧没有暴露真实意图。”
当沮授说这话的时候,董昭正好从外间赶来,已经走到了帐外,也听到了沮授这句话,他嘴角轻蔑,对沮授不屑一顾。
明明是他董昭策划了这次间案,现在那沮授说出来,到好像是他的功劳。
想到这里,他大声在天幕外唱名:
“我有重要军情禀告王上。”
早已看到董昭的张冲,不用帐外的横撞将再唱报,就喊道:
“让董内军进来。”
于是,董昭施施然就在横撞将的棘门下穿过,然后敛衣一番,恭敬入内。
等董昭进来后,包括荀攸在内的文臣皆肃着容,没了笑容。他们这类人下意识就对搞谍报的董昭避而远之。
董昭也不看那几个人,只稍微对何夔弯了弯腰。
他算是何夔这一系的,在朝内最支持他的就是何夔。
之后,董昭就对张冲禀告了一个突发情况。
“潜伏在柳城的外军背旗,用信鸽传来一则消息,言说辽东的使者正在柳城,其意未可知。”
张冲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由皱着眉。
荀攸也在琢磨,不确定道:
“辽东方面是发现了我方的真实意图?”
田丰摇了摇头,反驳道:
“应该不会,不然辽东方面不会只有使者去,早就会带着援兵在那里截击我们。”
张冲也弄不清背后的原因,但他敏锐意识到事情要不对了。
想到这里,张冲再不耽搁,直接对一边的何夔下命:
“传我令,步军继续兼行,突骑一人带马三匹,随我直奔卢龙塞。”
何夔颔首,忙就手书一封军令,然后由张冲盖印后,通报全军。
此时再无人会阻扰张冲的命令,说什么不要亲身犯险。
因为这里是军中,而在军中,只需要张冲一个人的声音。当张冲已经下令后,全军唯有执行。
所以便是前面是死路,大家也要一起赴死。
……
大概一刻后,驻扎在大帐外围的飞虎、飞龙、飞豹三营突骑就万马奔腾,向着东面卢龙塞滚滚开去。
而张冲那面杏黄大纛被继续留在了这里,作为迷惑辽东密探之用。
就这样,沿路行军的泰山军吏士们背着行囊,心中疑惑的看着道边突骑们万骑卷起尘埃的样子。
在被喂了一阵风沙后,他们对着突骑的背影骂骂咧咧,却完全不知道他们的王上就在其中。
搞起,搞起,给通辽人一点点超人的震撼!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