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玄幻魔法>朕能走到对岸吗> 第一百二十一章 没玺印的诏令能叫诏令?以忠臣之名,袁绍杀弟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二十一章 没玺印的诏令能叫诏令?以忠臣之名,袁绍杀弟(1 / 1)

貂蝉有些急了,她已经笃定吕布定是遭到诓骗,否则怎会如此维护天子?

作为吕布弃天子逃离长安的亲身经历者,她比严夫人都更加清楚吕布的为人。

面对吕布的警告,她还是提醒了一句“最近有个关于许县天子的消息,将军听说了吗?”

“什么消息?”吕布皱了皱眉,一听到许县那个假天子,他就很不爽快。

再加上他这段时间只顾着领兵赶路回下邳,迫不及待的要和夫人与女儿分享好消息,根本没有关注过外界的消息。

貂蝉心中打了一遍腹稿,又斟酌了一遍,才说道“前些日,许县天子发出诏令,命北海孔融前去许县。听闻是曹操意让孔融为天子验明正身。”

“孔融乃孔子二十世孙,当初顶撞董卓后又去北海平叛,又是文坛魁首,名声之显赫比袁绍有过之而无不及。”

“若许县天子为假,曹操定不敢如此行事。将军你说……会不会许县的天子才是真龙,而邺城那位是假的?”

这正是貂蝉心中担忧的来源。

邺城那位天子对吕布又是封以公爵之位,又是要纳吕玲绮入宫,甚至许下皇后与太子之位。

这太不现实了。

世家门阀之间相互联姻,尚且看中对方的出身和家世,更何况是皇室?

能成为皇后的女子,家族定然显赫。

吕布虽然有着诛董卓、擒袁术、献玉玺的大功,但出身寒微背后没有豪门世家支持是改变不了的事实,按理说天子根本不可能立他的女儿为后。

如此种种,稍稍分析一下,便知邺城那位天子,俨然就是在拉拢吕布。

再联系最近许县天子召见孔融证明己身之事,貂蝉越发觉得邺城的天子有些可疑。

“哼!孔融?他算什么东西!”吕布听完只是冷哼一声,轻蔑地道“孔子二十世孙又如何?在我看来也不过是一个酸臭腐儒罢了,他有什么资格鉴别天子真伪!”

“本将军才不相信什么孔子后裔、累世声名,本将军只信自己亲眼所见!”

“本将军亲眼见了邺城的天子,相貌依稀可见与长安一别后一般无二,对我的亲近也是一如曾经。”

“许县的那位,不过是曹贼扶持的伪帝罢了。等本将军整合扬州、徐州两州之地,非要向陛下请命,打下许县擒拿曹贼和伪帝。再立一功!”

吕布的声音铿锵有力,邺城的几次接触下来,他坚定不移的相信自己的判断。

孔融只是孔子后裔,又不是孔子本人,而且即便是孔子,难道就不会被骗吗?

曹贼的手段可多了去了。

“将军……”

貂蝉见吕布竟如此坚定不移,连丝毫怀疑都没有,显然是被皇后和太子迷了心智。

“够了!”吕布抬手打断了貂蝉,神色极其严肃的再次警告“这些对陛下的不敬之言,以后休要再说!本将军不喜欢听。”

也就是貂蝉,若是换做其他人在他面前说出这样的话,他早就拔剑砍过去了!

貂蝉见吕布已经非常不满,便也不再多言,温顺地点了点头“妾身记住了。”

她也在想,是不是自己多疑了。

在长安的时候,天子就对吕布多有亲近。

如今许下皇后与太子之位,或许真没有其他的心思在内。

况且吕布在邺城亲眼见过天子,自然是验证过天子的真假才会这般坚定的。

“陛下可曾说过,绮儿何时入宫?”

吕布见貂蝉不再谈论真假天子的话题,而是转到吕玲绮身上,顿时嘿嘿一笑“陛下虽然未曾说过,但我认为自然是越快越好,不可耽搁。绮儿早日入宫,便能早一点怀上陛下的龙嗣。”

说着,他傻呵呵的感慨“没想到啊,咱老吕家也能出皇后,咱的外孙,更是未来的天子!”

吕布从未有当皇帝的想法和野心,他虽然自诩武力天下无双,却也知道自己只是个泥腿子出身的草民,他没能力也没那个资格当皇帝。

可如今他的外孙却有了这个机会,日后若是继承大统,那他吕布何止是光宗耀祖?

老祖宗都得爬出来给他磕一个!

“既如此,那妾身这就去派人去寻夫人和绮儿。”貂蝉说完便匆匆离开了厢房。

……

会稽郡,太守府。

自袁术兵败,孙策便听从周瑜的建议,将大军撤回了江东,并没有和吕布的大军正面起冲突。

正所谓贪多嚼不烂,半个扬州已经足够他消化很长一段时间。

和如今风头正盛的吕布对上,并非明智之举。

按照周瑜的计划,等到吕布和曹操斗到两败俱伤之时,他再一举出兵夺取整个扬州。

因此回了会稽后,孙策便一边养精蓄锐,一边关注扬州的局势。

烈日炎炎的太守府花园中,孙策正持一杆长枪,与一名同样手持长枪的少年郎对练。

这少年看起来十五六岁左右,长相和他有几分相似,双目炯炯有神,样貌英武不俗。

仅仅十招左右,少年手中的武器便被孙策挑飞,败下阵来。

“如何,仲谋你可服气?”孙策持枪而立,笑呵呵的说道。

眼前的少年正是他的胞弟,孙权。

“我不服!”

孙权脸上满是愤愤不平之色,从地上爬了起来,对孙策怒目而视“大哥你武艺本来就比我高,居然还使诈?怎能如此阴险!”

“刚刚若不是伱故意迎上我的枪头,迫使我不得不收枪,你已经被我刺中了!”

他觉得孙策不讲武德,本来武艺就比他高强,对战时居然还用这种卑鄙的伎俩。

“仲谋,你不是喜欢读书吗,这就叫兵不厌诈!”

孙策挥舞手中长枪,在孙权脑袋上不轻不重地敲了一下。

“这和统兵打仗是同一个道理,兵法之道在于诡、变、奇、险,若是循规蹈矩依照常理行事,最后败的必然是你,得学会变通。”

听着孙策的这番训诫,孙权点头认同。

他明白这是自家兄长多年征战以来的经验之谈,是平日跟随老师学不到的东西。

两兄弟谈话之时,府上的管家走了过来“家主,大都督来了,正在堂内等候。”

“奉上好茶,我这便过去。”孙策听到周瑜到来,脸色一喜。看向一旁的孙权道“仲谋你刚从吴郡回来,还没和公瑾相见,便随我一同过去。”

太守府大堂,孙策见到周瑜的第一时间,就拉着他的双手好一顿亲近。

“公瑾今日怎么有空来了?倒是稀客!”

平时周瑜要么在府衙处理政务。

要么就是在家中弹琴看书。

如果不是他邀请,很少会主动上门。

几人稍作寒暄一番后,周瑜说道“伯符,今日我除了过来探望仲谋,还有一个邺城那边的消息要告知你。”

孙策一听便来了兴致,“袁绍最近又有什么动作?”

周瑜道“我刚得到消息,邺城天子下诏,命孔融前去邺城觐见。”

“哈哈哈。”孙策闻言大笑,“先是曹操,又是袁绍,都着急证明天子的真伪。可惜当初我还依附袁术,否则也要弄个假天子。”

周瑜一听这话,嘴角不由一阵抽搐。

假立天子虽说有种种好处,可一旦事情败露,后果将不堪设想,又岂是孙策想的那般简单?

袁绍和曹操暂且不说,孙策胆敢假立天子,顷刻间就会遭天下共击。

孙策见周瑜不说话,又道“这两个天子,一定有一位是假的。可为何他们都敢下诏让孔融过去鉴别?

世人皆知孔融性格刚直,难道袁绍或者曹操就不怕被识破吗?”

周瑜稍微分析,便知晓袁绍的心态。

“曹操率先请孔融为天子验明正身,无论他心中无亏也好,暗藏手段也罢,袁绍都必须得跟上,否则便是心虚。”

“不过,倘若许县的天子得到了孔融承认的话,在正统名分上便能与邺城的那位相抗衡了。”

“什么?”孙策满脸不解“只是抗衡?难道不是直接为许县天子正名了么,孔融还不能让天下人信服?”

他不太理解周瑜这话的含义。

孔融无论是个人的声望还是孔家累世积攒的名誉,都是金字招牌。

至少对他来说,孔融若是承认许县的天子,那他也会认为许县的天子为真,邺城的为假。

“大哥,是你想得太简单了。”

一旁的孙权摇头。

“哦?仲谋何出此言?”周瑜听到孙权这话,眼中顿时闪过一丝惊奇。

孙权不假思索地道“孔融声望虽高,孔氏的底蕴虽深,但想要让天下人都信服,那绝无可能。”

“只要有一部分人相信袁绍,那么真假天子一事,就无法彻底下定论。谁敢下定论,谁就是公然支持曹操,认为袁绍是假立天子的反贼。”

“可当今天下,试问谁有这个底气把袁绍往死里得罪?大哥你敢吗?”

孙策瞪大眼睛,哑口无言。

他敢吗?

他自然是不敢的。

袁绍占据三州之地,乃一方霸主。

拿不出实质性的证据,单单以孔融的背书作为理由,就跟着说邺城天子是假的。

这无疑是在践踏袁绍的声誉,必将引来猛烈的报复。

“没错,仲谋所言极是!”周瑜大笑一声,对孙权有些刮目相看。

以孙权的年纪能有这样的眼光和智慧,无疑是十分难得。

孙权谦逊笑了笑“大都督过誉了,小子才学浅薄,日后还需跟大都督多多学习。”

周瑜摇了摇头,“不算过誉,能想明白这一点的人并不多。”

说着还瞥了一眼孙策,“你大哥就想不到这点。”

孙策却不觉尴尬,反而一脸得意,似乎在为孙权自豪。

“仲谋的确乃我江东孺虎,才学远胜于我,日后必成大器。”

此时的他,压根就不知道等他日后死了,孙权掌权之后会如何对待他的子女。

周瑜轻轻点头,不置可否。

“大都督,你认为邺城和许县的天子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的?”

孙权好奇的问道。

周瑜苦笑道“这我如何能得知?是真是假恐怕只有曹操和袁绍自己知道了。”

“不过我倒是希望许县天子是真的,袁绍的威胁太大了,待他平定北方之后,必会对江东下手。”

孙策和孙权两兄弟对此深以为然。

倘若袁绍手中的天子是真的,以他自身的势力,再加上吕布,当真可以横扫天下了。

……

北海郡。

如今的北海,俨然成为了天下瞩目的焦点。

继许县天子派使者送来天子诏令后不久,邺城的天子也派使者快马加鞭送来了诏令。

所有人都明白,这是曹操和袁绍开始就各自手中天子的正统性展开新一轮的争夺。

得到孔融的承认,就等于得到了天下过半读书人的认可,其中有多大的意义不言而喻。

因此所有人都在关注国相府的动向,想知道那位名满天下的孔北海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是去许县,还是去邺城?

面对外界的种种猜测,孔融却始终没有给出回应,只是对外宣称感染风寒在家养病。

国相府外。

一辆辆马车停在门口,将国相府给围得水泄不通,这些都是借探望之名,实则想要探听孔融到底会去许县还是邺城的名士们的马车。

但无论来人地位多高,名气多大,都被拦在府外,数日来没有一人能成功进入国相府。

其中最为固执的,当数许县和邺城来的两位使者。

他们一直在国相府外蹲守,坚持要见孔融。

“国相吩咐了说谁都不见。”

“两位还是请回吧,莫让小人为难了,真的是不能进……”

国相府管家机械式的重复孔融交代他的话。

“我请了郡内最好的医师过来,让我带他入府去为国相诊治,定能医好。”

说话的乃是许县天子派来的使者。

他身后跟着一名医师,还有两名手中提着大包小包各种药材的仆从,显然是有备而来。

管家面无表情道“天使且安心,国相只是染了风寒而已,好生静养一段时间便无事。”

许县使者很是焦急的问道“可是这静养要养多久?我有天子诏令在身,需要亲手交予国相。”

“便让我进去见国相一面吧。”

到现在为止,天子诏令依然在他手里。

孔融称病在家闭门不出,谁也不见,这诏令自然无法交到孔融的手上;而没有拿到诏令的话也就没法让孔融去许县觐见天子。

若寻常情况下,天子诏令抵达,不管你是重病在身也好、快要死了也好,都得亲手接受诏令。

否则便是不尊天子的大罪。

但在来之前,许县使者被天子反复叮嘱过,一定要对孔融礼遇有加,不可有半点失礼。

所以哪怕一直被孔融拒之门外,他也不敢有半点不敬,只能每日在府外蹲守,希望找到机会入府传达诏令。

没等管家回答,一旁便传来一道带着讥讽的声音“你那是什么诏令,可有落传国玉玺玺印?没有传国玉玺的玺印,也敢称天子诏令?国相又岂会见你?还是速速滚回许县罢!”

说话之人,正是来自邺城的使者。

相比较于许县使者的焦急,他显得优哉游哉,甚至在马车旁边摆了一张桌子,准备了茶水点心甚至是书简,此时正面带不屑地看着许县使者。

“放肆!你安敢侮辱天子!”

许县使者本来就憋闷,听到邺城使者这番话后,顿时火冒三丈,指着他鼻子骂道“陛下一直都在许县,有杨公、伏公等一众近臣常伴左右,还有众多后妃可以作证,邺城的那个是伪帝!”

“袁绍假立天子,难道不怕遭到天谴吗!”

“呵,作证?”邺城使者冷笑一声,把书简重重往桌子上一拍,与许县使者针锋相对“温公吕奉先,皇叔刘玄德,皆认可我家陛下。就连传国玉玺,亦在我家陛下手中!”

“许县那个伪帝有什么能够证明身份?谁知道杨公、伏公他们是不是被曹贼所胁迫!”

“依我看,曹贼才真的要担心遭天谴!”

这一番话让许县使者大怒不已,举起拳头道“尔要试试我的拳脚是否娴熟吗!”

邺城使者撸起袖子,摆开架势,厉声道“我的拳头也未尝不利!”

周围一群人都默默退后了几步,给两人腾出施展拳脚的空间。

眼看两名使者就要动手,管家连忙带着仆人上去把他们拉开。

“两位稍安勿躁、稍安勿躁,有话好好说。”

这两位他是谁也不敢得罪。

谁知道哪位使者背后的天子是真?

“哼!粗鄙!”

邺城使者放下衣袖,狠狠瞪了许县使者一眼后,重新坐了回去,不再搭理。

许县使者脸色阴沉,回到了马车里。

“踏踏踏——”

这时,一阵马蹄声忽然传来。

只见来人是一青年,身长七尺,剑眉星目、样貌英俊,骑着一匹高头大马,颇为引人注目。

这青年翻身下马,走到管家面前道“国相可在?我有事求见。”

管家忙道“请从我入府。”

青年将马匹交给一旁的仆人后,就随着管家一同进了国相府。

这一幕顿时让邺城使者和许县使者都惊了。

尤其是许县使者,难以置信地问道“为什么他可以进去?国相不是谁都不见吗?我也要入府见国相!”

说着就要强行闯入国相府。

一旁早有防备的仆人赶紧将他拦下。

这时府外来访的名士中有人道“此人乃是太史子义,与国相乃是忘年交,更对国相有救命之恩,他入府探望自是可以的。”

许县使者闻言顿时哑火了,只能神情郁闷地重新回到马车,继续等待。

太史慈跟随管家一同进了相国府后,管家并没有带他去卧房,而是直接前往书房。

“国相就在里面。”

管家微微一礼后便转身离去了。

太史慈将鞋子脱去,踏上干净整洁的地板,推门走入了书房内。

书房并不大。

两排放满了书籍以及竹简的书架、挂在墙上的几幅字画以及一张书案,便是整个书房内的全部陈设,看起来颇为简陋。

“咳咳咳……”

一阵咳嗽声在书房中回荡。

只见书桌后面,一名面容有些消瘦的老者,正坐在书案前提笔落字。

在他周遭的地面上散落着一地的书卷。

衬得他的身影更加苍老而佝偻。

“拜见国相。”

太史慈上前两步,躬身行礼。

这老者,正是北海国相,当今文坛的执牛耳者——孔融!

“子义来了?”

听到太史慈的声音,孔融却并没有转身,头也不回地说道“子义请自便吧,屋里有些杂乱,随便找个地方坐便是。”

太史慈只是静静侍立在孔融身后,望着他在竹简上忙活。

过了许久后,孔融方才停笔,长舒一口气,将目光投向太史慈“子义为何而来?”

“听闻国相染病,特来探望。”太史慈恭恭敬敬地回答。

孔融闻言笑了笑“子义不必担忧,一点风寒罢了,并无大碍。”

“我之所以对外称病,不过是不想面对外面那两位使者而已……想来你入府时应该也见到他们了?”

太史慈点了点头“听闻他们已经在府外等了数日了,国相为何不见他们?如此恐对国相声名有损。”

称病只能逃避一时,要是一直称病不见两位使者的话,孔融难免会遭到旁人诟病。

两位使者中纵使有一位是假的,但也有一位是正儿八经的天使。

“唉……”孔融叹息一声,有些疲惫地说道“两位天子孰真孰假,我现在无从分辨,不敢贸然前去。”

“我担心若是先去了假的那处,奸贼会将我扣留软禁,然后以我的名义欺骗天下人。那样的话我岂非置真正的天子于不利境地?”

孔融并不是怕死,也不是怕以身涉险。

他怕的是自己会被曹操或者袁绍利用。

对方都敢假立天子了,还有什么不敢做的?这才是他真正顾虑的地方,所以才迟迟不愿接见两位使者。

“国相,我愿护送您前去觐见天子。”太史慈脸色肃然,“若国相遭到奸贼扣押,我虽不能保国相平安,亦可拼死杀出重围,代国相将消息传出,让天下人知晓奸贼的真面目。”

“子义……”孔融有些动容,“此事与你无关,你无需以身涉险。”

此行的凶险程度堪比龙潭虎穴。

别说是太史慈孤身一人了,就算让他带上几千兵马又如何?

只要进了许县或者邺城,再想出来便难如登天。

那可是曹操和袁绍的大本营所在!

即便是在城外等待不入城,也有被截杀的风险。

曹操和袁绍两人,可不是什么善与之辈。

“国相于我有恩,家母再三叮嘱,不能不报;而且我即将要带家母离开北海郡,在此之前便让我为国相最后做一件事吧。”太史慈神色诚恳,目光坚定。

听到这一番话,孔融心中非常感动。

他知道这只是太史慈的托词罢了。

数年前他被黄巾叛军围困,太史慈冒险突围为他找来援兵,就已经报答了他照拂其母的恩情。

“既然子义愿舍命陪我,我便不再拒绝。”孔融站起身来,心中已经有了决断,“我孔氏世受国恩,天子有难,不能不思为天子解忧。”

“子义认为我应该先去哪里?”

为了保证严谨,无论是许县还是邺城他都是要去的,把两个天子都见上一见,再看看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先去见哪个天子。

太史慈稍作思索,说道“先去许县吧,许县离得比较近,去完许县后可以直奔冀州。”

“善。”孔融点头认可,接着走出书房,带着太史慈来到了国相府门口。

见到孔融出来,国相府外的众人瞬间激动了起来。

“国相!是国相!”

“国相出来了!”

“不是说国相在养病吗?怎么露面了?”

“定是拖着病体出来见我们的。”

“莫非是要给两位使者答复了不成?”

“不知道国相会接受哪位天子的诏令。”

……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孔融,期待着他的决定。

许县使者和邺城使者第一时间就迎了上去,异口同声地说道“奉天子诏令,请国相前往许县(邺城)觐见!”

两人说着,纷纷双手将天子的诏书奉上。

看着眼前的两份诏书,孔融直接一手一份,全部接下。

许县使者和邺城使者顿时愕然。

许县使者不由得问道“国相这是何意?为何要接那伪帝的诏令?”

话音落下,邺城使者便劈头盖脸的怒斥他“国相面前休要胡言!我这诏令有传国玉玺玺印,你手中的可有?”

又是传国玉玺,许县使者只觉得异常憋屈。

明明他那里的天子是真的,可偏偏没有传国玉玺。

这诏令和对方的对比,顿时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

就在两人即将吵起来的时候,孔融开口了。

“两位勿需争执。”孔融拿着两份诏书,神色平静地说道“老夫亦不知道哪位天子是真,哪位天子是假,因此许县和邺城,老夫都会去一趟。”

“等见过两位天子之后,孰真孰假,老夫自有判断。”

“明日一早,老夫会出发前往许县,随后再去邺城。”

说罢,孔融便不再多言,直接转身回府。

只留下面面相觑的许县使者和邺城使者,以及惊呆了的众人。

……

次日清晨。

孔融在太史慈的护卫下,跟随许县使者的车队,从北海郡出发,踏上了前往颍川的路途。

这个消息也飞快的传遍各地。

邺城,袁绍府邸。

“孔融这个老匹夫,还是去许县了。”

袁绍看完手中这封快马加鞭送来的简报后,沉着脸将其撕成了碎片。

他在麾下谋士们面前假装愤怒,实则心里无比惊喜。

许县的天子毕竟是真的,只要孔融没有老糊涂,便能认出来。

若他去了许县,认出真龙天子后,必定会向天下人说明许县天子为真,邺城天子为假,袁绍便有借口发难。

可他若是先来邺城,识破那流民的身份,那袁绍真是百口莫辩。

他的声誉将会跌入谷底,迎接他的将是天下人的指责和谩骂。

袁绍看向一旁的沮授,问道“处刑袁术的事情准备得怎么样了?”

距离袁术被打入天牢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

袁绍之所以还留着他没杀,就是想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动手,好积攒声望。

如今随着孔融要觐见两位天子的消息传开,他等待的机会便来了。

处刑袁术,无疑能让他大肆宣传自己大义灭亲的忠臣名声。

有忠臣的光环加身,即便后面被孔融识破邺城这位天子是假的,也能多一份声名和底气与孔融对峙。

沮授回道“已经准备妥当了。臣在数日前就命人向外宣传,今日将在北郊对袁术行刑。如今已有不少百姓在刑场围观,只等主公过去行刑。”

作为大义灭亲的忠臣,袁绍肯定是要亲自到百姓面前露面,并担任监斩官。

这样能让他大义灭亲的美名得到最大化宣传。

“嗯,那便走吧。”袁绍起身,背负双手向府外走去,“我去送他最后一程,也让他成全了我的名声。”

……

邺城北郊,行刑场。

此时行刑场周围聚满了百姓。

密密麻麻,多达上万人。

“怎么这么多人啊……”

刘协感受着四周百姓们投来的热切目光,心里微微有些激动。

他还是第一次在这么多百姓面前露面。

之前参加祭祀活动,来的百姓虽然多,但远没有今天这么多,这回感觉全城的百姓都来了。

原本非必要的场合,袁绍绝不会让刘协出宫。

但随着孔融鉴别天子真伪的事件发生,他必须把刘协拉出来让百姓们看看。

瞧瞧这幅皮囊,瞧瞧这细皮嫩肉的,瞧瞧这长相,这不是天子又能是谁?

同时,袁绍还可以通过处斩袁术,来展现出自己对天子的忠诚,让外界指责他挟持天子的声音小一些。

可谓是一举两得。

“袁绍这作秀手法,真是如火纯青啊。今日过后,谁不知道他袁本初大义灭亲,是大大的忠臣。”刘协心中感慨。

看了看四周,发现许多熟悉的面孔都到了。

审配、田丰、许攸、郭图等,还有袁熙袁尚这两个怨种兄弟。

郭嘉站在袁尚身后,显得毫不起眼。

贾诩则与袁熙说说笑笑,看起来十分熟络。

通过暗中观察,刘协发现袁熙和袁尚两兄弟离得那么近,结果大半天过去,居然彼此一句话都不说。

不用多说,这是郭嘉一手造成的。

现在有了贾诩的加入,日后两兄弟之间的隔阂只怕会更深,直到最终彻底爆发。

“就是不知道贾诩该怎么煽动袁熙弑父?”

刘协看着和袁熙有说有笑的贾诩,心中暗道这家伙的演技也很是精湛。

没多久,一阵喧闹声传来。

只见一队士卒将人群从中分开,袁绍骑着高头大马而来。

在他身后,还有一辆押着袁术的囚车。

百姓一看,顿时沸腾了起来。

“袁术!囚车里的就是僭越称帝的袁术!”

“这就是袁术?怎么是这般模样,尖嘴猴腮哪有半点帝王相。”

“袁术逆贼在天子面前顿时相形见绌。”

“大将军亲自督斩手足兄弟,如此大义灭亲,当真是令人钦佩!”

“大将军讨伐董卓,迎回落难天子,如今大义灭亲,实乃汉室忠臣,天下楷模!”

围观的百姓,在有心人刻意带的风向之下,开始议论纷纷。

有辱骂和嘲讽袁术的,有盛赞袁术和天子一比相形见绌的,但更多的则是对袁绍的称赞。

袁绍押送囚车入场后,第一时间来到刘协面前,恭恭敬敬的行了一个大礼,随后朗声道“陛下,逆贼袁术已经押至刑场!”

刘协明白袁绍的这场作秀已经开始了,自己只需好好配合。

于是面带微笑,按照事先定好的台词说道“大将军辛苦了,坐下与朕一同观刑。”

袁绍摇了摇头,故意很大声的说道“陛下,臣有一不情之请。希望陛下能准许臣来主持此刑!”

刘协假装吃惊,“大将军主刑?这不太妥当吧,他毕竟是你的手足兄弟。依朕之见,还是让他人代为主持。”

袁绍长叹一声,声音无比沉痛“谢陛下体恤。这逆贼虽是臣的手足兄弟,素来与臣关系和睦。

可他大逆不道僭越称帝,犯十恶不赦之罪!臣岂能因手足之情而容忍?请陛下准许臣主持此刑,以这逆贼之血,洗涮我袁氏的耻辱!”

袁绍说完,竟直挺挺的跪在地上。

刘协吓了一跳,你怎么不按剧本来啊!

剧本里可没有你下跪的这一幕。

玛德,真能演啊。

刘协都有些佩服袁绍了,为了演好这一处戏,以他那高傲的性格,竟然对自己下跪。

台下围观的百姓们,听到袁绍字字忠心的肺腑之言,又看他下跪求斩袁术,顿时纷纷动容。

“大将军真乃大汉忠臣!”

“虽为兄弟,但一个乃悖逆之臣,一个却忠心耿耿,差距当真是巨大。”

“这逆贼拖累了大将军的名声啊。”

“袁氏出了这等败类,真是家门不幸啊。”

“好在还有大将军这等忠臣,不然袁氏四世三公的百年声名,真要毁在这逆贼手上了。”

刘协听着这些被煽动起来的议论声,心知火候差不多了,假装一脸感动的说道“大将军之忠心日月可鉴,那便由大将军来主持此刑,洗刷袁氏的屈辱。”

“谢陛下恩典!”袁绍谢恩之后,转身当着所有百姓的面,大袖一挥“押逆贼袁术上台!”

随着他一声令下,袁术很快便被押上了刑台。

袁绍冷冷的看着袁术“袁术!你僭越称帝,倒行逆施,罪无可恕!如今可知悔改?”

袁术神色木然的跪在地上,尽管在牢中并没有遭受虐待。

可牢狱里的生活对于他这个自小便养尊处优的贵胄子弟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如今的他看起来无比憔悴,须发凌乱,浑身污垢,整个人几乎瘦脱了相。

面对袁绍的诘问,袁术轻蔑一笑“朕乃天子!”

“今日朕即便身死,亦是亡国之君!”

“不是袁本初你这小婢养的口中的逆贼!”

死到临头,袁术没有丝毫畏惧,面对袁绍之时,言语之间依然充满了骄傲与自负。

“放肆!”袁绍勃然大怒,厉声道“我袁氏四世三公,世受大汉国恩,怎会出现你这等乱臣贼子!你死后又有何颜面去见大汉历代先帝以及我袁氏先祖!”

“来人,行刑!”

作秀之后,一名身着红衣、手持鬼头大刀的刽子手走上前来。

眼见死亡来临,袁术拼尽力气大声喊道“慢着!朕还有最后一个要求!”

袁绍冷冷道“什么要求?”

袁术舔了舔有些干裂的嘴唇,咽了口口水“朕……要喝一碗蜜水。”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是一愣。

刘协疯狂上扬的嘴角比a还难压。

不愧是蜜水大帝啊,临死之前竟然还要喝一碗蜜水。

袁绍也没料袁术竟会提出这么离谱的要求,本想直接拒绝,但看见眼前袁术这般凄惨的模样时,又忍不住动了一分恻隐之心。

毕竟只是一碗蜜水而已。

刘协很会察言观色,当即开口“大将军,将死之人,便满足他这一要求吧。”

“陛下仁慈。”袁绍挥了挥手,命人去找蜜水。

没多久,便有一名士卒端着一碗蜜水过来。

袁术细细的将蜜水喝完,有些贪婪和不舍地舔了舔嘴唇,随后长舒一口气,再无留恋。

“动手吧!”

刽子手高举大刀。

袁术抬起头,目光从台下密密麻麻的百姓头顶上掠过,从远处的青山上掠过,看向远处天际。

天空晴朗,万里无云。

真是个死人的好日子。

“嗤——!”

大刀落下

鲜血喷涌。

袁术的无头尸身倒在地上,头颅滚滚,跌落在尘土之中,眼中已然没有了神采。

随着袁术的头颅落地,台下百姓们顿时欢呼雀跃,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叫好声。

“杀的好——!”

“心疼大将军,为全忠义,不得不大义灭亲。”

“大将军当真是大汉股肱之臣啊。”

赞美和欢呼如浪潮一般涌向袁绍,他成为了全场最为瞩目的焦点。

大义灭亲的大汉忠臣,实至名归!

刘协静静地看着享受万众瞩目和欢呼的袁绍,又看了看地上那颗沾着尘土,无人问津的人头,眼帘微微低垂。

“这就是失败者的下场。”

成功者享受一切,失败者只能跌落尘埃。

如此残酷,又如此现实。

他不想当这样的失败者。

待众人欢呼声稍稍平息之后,袁绍走到刘协身前道“陛下,逆贼袁术已经伏诛!”

刘协忙不迭地道“好,好!那尸身就交由大将军自行处置吧,朕先回宫了。”

说完最后一句台词,刘协便登上龙辇,在张郃高览以及一众禁军的护送下,离开了刑场。

“大将军,袁术尸身如何处置?”审配问道。

袁绍看了一眼袁术的尸体和头颅,随意说道“就在城外找个地方安葬吧,不用葬入袁氏祖坟。”

审配点头应下。

袁绍一边笑着向百姓们挥手致意,一边想着心事。

“我杀了袁术,这大义灭亲的行为,毫不亚于当年孔融和其兄其母争死之举。有了这份声望,我又何惧于他?”

袁绍现在的心情很好,孔融声名威重,可他同样如此。

即便到时候被孔融识破他假立天子又如何?

他就不信单单凭孔融一句话,就能让天下人信服,就能让他辛苦积累的声名扫地!

……

与此同时,远在颍川,孔融的马车缓缓驶入了许县。

(本章完)

inf。inf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