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玄幻魔法>大唐:国师大人五行缺德> 第223章 司华年:等我好消息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3章 司华年:等我好消息(1 / 1)

“我随便啊。”

司华年嘿嘿一笑道。

这一句随便,说得李世民想要吐血。

踏马的,我说这个不行,我说那个不行,结果让你自己选,你给我来句随便。

李世民无语,“那就楚王,朕也大方点,不赐你为郡王,而是亲王!朕再赐你享亲王双俸,开府仪同三司,增邑到两万户!”

司华年点点头,“行叭。”

本来司华年也没想好要啥封号,毕竟司华年觉得李世民很抠,明明能用钱解决的事情,非要用爵位这种空头支票。

司华年对爵位并不在意。

司华年比较喜欢小钱钱。

可是一找李世民要钱,李世民就说没钱。

“好,辅机,即刻传旨中书省,上柱国司华年安邦定国,功在社稷,着进位为王,赐封号为楚,加九锡,冕十旒,假黄钺,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封地万年县的万户食邑增加到两万户,世袭罔替。”

李世民随即下旨,唐朝可没什么非李氏不得封王的规矩。

长孙无忌领命,“遵旨。”

不得不说,司华年已经算是到达了人生巅峰了。

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司华年都凑齐了,现在还准备封王,又许假黄钺,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这真的算是臣子的巅峰了。

而且司华年还有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在。

司华年起身道,“等我好消息。”

说完,司华年一个闪身,踏碎虚空离去。

看着司华年突如其来的消失,李世民叹了口气,“辅机,你说下次朕该怎么赏他?”

“臣也不知道了,如此封赏已然是为臣者之极致了,要不下次赐他同尚书门下左仆射?”长孙无忌也是无奈一笑。

确实,司华年再封的话,已经封无可封了。

“你这是要让他宰执天下啊,你干脆让朕封他个丞相算了。”李世民哭笑不得。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本就是把丞相权力一分为三,司华年已经有了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要是再给他一个同尚书门下左仆射,那还得了?

那是不是后来还得给个同门下门下左侍中?

那还不知直接封司华年一个丞相。

“父皇,儿臣觉得老师不喜欢这些。”李承乾说道。

李世民疑惑,“哦?高明有何见解?”

“儿臣以为,如若下次老师立了普通功劳,父皇就赏些奇珍异宝,若有大功,父皇就赏赐他一个银矿,特大功就赐他一个金矿,儿臣相信老师会很高兴的。”

李承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若是司华年听到这话,那么李承乾的这个想法,定然会得到已经出现在范阳的司华年的肯定。

司华年:好弟子,还是你懂我啊。

长孙无忌听后,赞同的点了点头,“臣以为太子殿下所言有理,反正矿又不能直接使用,让上柱国自己去开采使用吧,再说了,大功也不是说立就能立的啊。”

李世民摆摆手,“这事儿到时候再说吧,你去告诉克明他们,新政推行,就在这段时间全部落实,你们也该封王了。”

“臣遵旨!”

长孙无忌领命。

新政只要没有了世家的阻挠,几个月内就可以落实下来。

到那时,也就是长孙无忌他们这些人封王的时候了,不过他们也别想封亲王,这功劳还不足以让他们被封为亲王。

只能进位郡王。

亲王是可以世袭罔替的,郡王不行,只能一代降一级。

“对了,你们拟定好尉迟恭的封号了吗?曲阜的事情也结束了,该兑现朕的承诺了。”

李世民突然问了一句。

尉迟恭兵发曲阜的时候,李世民就承诺了尉迟恭,这件事情办好,尉迟恭的爵位也该动一动了。

前段时间尉迟恭班师回朝,只赏下了基本赏赐,封号的事情还在拟定。

然后又出现了世家谋反等诸事,给耽搁了。

现在尉迟恭又被派出去征战了,再不封的话,李世民都不好意思拖了。

“陛下,礼部的意思是不封王,改封吴国公为燕国公,加尊上柱国,礼部的意思是不能轻易封王。”长孙无忌回答道。

李世民轻哼一声,“朕说封王,难道吴国公的功劳,不足以封王吗?”

尉迟恭自武德三年兵败归降以来,就跟随李世民参与唐初统一战争,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等势力,颇有功勋。

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敬德力主先发制人,后在玄武门外射死齐王李元吉,协助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

可谓是玄武门之变的大功臣。

“陛下息怒,臣听说中书省已经和礼部交涉了,已经拟定了封号,善阳郡王!”长孙无忌回答道。

朔州善阳,这是尉迟恭的老家。

其实尉迟恭本来是不叫尉迟恭的。

尉迟恭叫尉迟融,是武德三年归顺李世民之后,改名尉迟恭。

李世民嗯了一声,“那就着礼部一并交办吧,封吴国公为善阳郡王,其余人的封号也动一动,爵位不动。”

动封号,就说明是封号要变一下,从普通封号向那七个尊贵的封号迈步。

这也算是一种升迁。

“遵旨,臣告退。”

长孙无忌领命退下。

长孙无忌离开之后,李世民长长的叹息了一声,“高明,朕这一朝,辅机他们这些臣子估计爵位到头也就是郡王了,再难有大功支持他们晋封亲王。”

“父皇,这是为什么呢?新政肯定不止这么几件,未来大唐国富民强,还有许多政策需要落实,舅舅他们为何不能有机会封为亲王呢?”李承乾小小的脑袋,大大的疑惑。

李承乾并不明白为什么。

李世民回答道,“因为要平衡!他们进位为王,那么接下来的新政推行要换人来,否则其余老臣会不服,导致朝堂乌烟瘴气,帝王之道,在于平衡!不能一个人有能力就把把一直封,你应该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闻言,李承乾明白了李世民说的。

经过这段时间的处理国事和李世民的言传身教,李承乾对帝王之道有了很深的理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