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武侠修真>1979黄金时代> 第95章 看片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5章 看片(1 / 1)

第二天,全家齐去华侨商店,然后就花冒了。

先买了一台进口的12寸黑白电视,420块钱,陈奇又拿了一块瑞士进口手表,也是几百大洋,还买了一双球鞋,他可不想再穿布鞋了——即便是红底的。

爹妈什么都想要,又什么都舍不得买,在儿子的坚持下,才一人拿了一双皮鞋、一件衬衫、一条长裤,留着正式场合穿。

吃的喝的他们需求不大,主要图个新鲜,陈奇买了一箱虎鞭酒、两箱虎骨酒来孝敬老爸。

于秀丽白眼都翻天上去了,竟然没反对。

他还想多买点,可惜就这么多了,虎骨酒还好,这虎鞭酒放在后世都是绝版。他还琢磨呢,肯定不能一根鞭产一瓶酒,老虎死绝了都不够,一根鞭不知道产多少瓶呢,跟鳖精似的。

临走了,陈奇才想起来,还得买部照相机,然后钱就不够了,又现取的。

于秀丽心疼的不得了。

其实陈奇加上之前的存款,大概有1万五千块,花这点洒洒水。

而那些侨汇券都有期限,通常是一年,也有三个月、半年的,有些人家用不完,就会转给别人。侨汇券还有一大用途,就是可以买建筑材料。

有娶媳妇盖房子的,往往想方设法弄点侨汇券,木材、水泥之类的,这都是紧俏货。

“哎呦三口人不过了?好家伙,买这么多东西啊?”

“别提了,这孩子给香港写文章挣了点稿费,这不发了点侨汇券么?死活都要拉着我俩去买东西,挡都挡不住,我俩一合计去吧,别辜负孩子一片心意!”

“呦嚯,电视机!你家也买了?”

“瞧着可好,多大尺寸的?”

“不大不大,才12寸,晚上都来看电视啊,千万别客气!”

三口人回了大院,瞬间成为最靓的仔,于秀丽八面威风,达到了人生巅峰——自从陈奇穿来,她人生巅峰的时候有点多。

邻居们围着12寸大电视转个不停,啧啧有声,张叔也在其中,脸上挂着虚伪的祝福,心脏都快抽抽了:完喽,我家才9寸!

这个12寸什么概念呢?

pdpro都有13寸了,小米手机是6寸多一点……

闹腾了一阵,大家出了去,出去就不是这副嘴脸了:

“还给香港写文章,放在前些年妥妥被揪出去!”

“听见没有,她那双皮鞋20块钱,好家伙,命多硬才能穿20块钱的鞋?准没好事!”

既怕同事苦,又怕同事开路虎。于秀丽自然知道这个道理,但儿子是我生的,皮鞋是我穿的,福是我享的,你们只能变红眼兔子。

她愈发开心,道:“儿子,你想吃啥,晚上炒几个硬菜。”

“不吃了,我一会得回去,一大堆事呢。”

“别介啊,吃完了再走!”

“不了不了……”

陈奇嫌麻烦,一个劲摇头,又道:“侨汇券先放家里,伱们缺啥就自己买,别舍不得花,一年到期……对了,房子有眉目了么?”

“这个事情比较复杂!”

陈建军开口了,慢悠悠道:“前阵子中央有思想,批转了一份文件,说准许私人建房、私人买房。但我仔细打听了一下,现实情况很糟糕。

我去看了一个宅子,前后两个院,一共18间房,哎那院子真好,就在鼓楼大街那边。

以前是私人的,后来充公了,政府安排了好些人进去住。

按照现在的退还政策,应该会还给房主,但是呢,房主不能把那些人赶走,必须得住着,除非人家找到新地方住了。那些人会变成租户,每月交几块钱房租。

关键一点是啥呢?”

陈建军对政策什么的感兴趣,讲起来滔滔不绝:“那都是老房子,个个年久失修,房主还得承担维护的费用。你说这事闹的,收不了几块钱,不能赶人家走,还得给人家修房子。

我看啊,就算把房子退还了,房主也得再卖给公家,承担不起嘛……”

“哎哎,不要键政不要键政!”

陈奇吓一跳。

不过这确实是个遗留问题,从80年代持续到了2000年后,公家手里仍然握着很多平房,这些人住了几十年,子女接着住,也没产权。

“那咱们还能买么?”于秀丽问。

“找呗,找那些小点的院子,房间少,破破烂烂人家都不爱住的,咱们买下来修一修,打一套家具也挺好。要么就自己盖房子,不过得有地啊,上哪儿弄块地呢?”

“不着急,慢慢找,我才多大啊!”

陈奇跟爹妈聊了聊房子的事,就带着新买的照相机回北影厂了,这下可以嘎嘎乱拍了。

一切改革的源头都是基于某种矛盾。

就像放开集体企业和个体户,根本上,是为了安置庞大的待业青年。

房子也一样,以前房子没有商品属性,都是公家的,分给个人居住。这其实是一种福利政策,但随着人口越来越多,房子越来越不够分,而国家又穷,不可能把大量的资金都投在房子上。

所以房子商品化,是一种必然选择。领导人早就提出了这种思想,但改革艰巨无比,差不多经历了20年才完成,这就不多说了。

陈奇买房子也行,盖房子也行,他主要看地段,地段合适就ok。

…………

中影公司。

第二季度的看片会正在举行。

各省电影公司的代表齐聚京城,今年的国家指标是80部,平均每季度20部片,他们要在几天内看完,凭借自己的判断决定购买拷贝的数量。

他们买下拷贝,回去安排市级、县级的电影公司排期上映,这年头也有档期一说,好片子会放在节假日的时候上映,只是没有后世那么成熟。

拷贝分三种,35、16、8.75。第一种在大型影院放映,即城市。后两种在小型影院或者流动放映,适合乡镇和农村放映队。

人们提及当年的辉煌,比如《少林寺》卖了四百多个拷贝,如何如何创纪录,说的都是第一种。

如果算上后两种,那拷贝数都有几千个了。

“……”

此刻,放映厅里,在正式上映前已经被轮了不知多少遍的《庐山恋》,又又又放了一次。

港澳尚未回归,重庆还在四川里面,海南归广东管,所以是29个省级公司的代表,第一次看了之前闹的沸沸扬扬的《庐山恋》。

确实不一般。

要说有什么深度思想,也没有,但就是好看,俊男靓女谈恋爱,配上秀美风光,谁不喜欢?

按照惯例,各代表要填单子,江浙沪地区人口稠密,影院较多,一向是买拷贝的大户。

江苏的代表想想自己的散装兄弟们,无比头疼,片子好看,那就多买点吧!他想了想,填了个自以为很大的数字报上去,然后环顾一圈,傲视群雄。

拷贝买的多,说明有实力。

代表递交单子,中影的人现场统计,只见眉头越来越皱,眼睛越瞪越大,有人忍不住问:“到底多少啊?”

“算出来没有,给个话啊!”

“别吵别吵!”

中影的人拿着一张纸,公布结果:

“《庐山恋》,35拷贝,360个!

16拷贝,2200个!

8.75拷贝,1600个!”

咝!

全场倒吸了一口陈奇。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