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女生耽美>女穿之大理皇朝> 第七章 雁门关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章 雁门关(1 / 1)

1077年 慕容博、萧远山如约比试,武技不分高下。同日,慕容博遇吐蕃高僧鸠摩智(20多岁),两人相约,鸠摩智去大理天龙寺求取《六脉神剑剑谱》,交换慕容博抄录的少林寺绝技副本。年末,叶二娘结识玄慈。

“姑娘,你怎么了?”那妇人见我没反应,便问道。

“哦,没什么,只是在想些问题而已。”我回过神,继续边喝茶边答着。“大娘,不知这里是何处?您为何会说汉语?”

“此地叫破娘村,因紧挨着破娘嶺而得名,我们就是在那儿发现姑娘的。至于我为何会说汉语,是因为这里离汉朝不远,我和拙夫常去边界的城镇做些小买卖,那里有不少汉人出没,久而久之我们也会说些汉语了。姑娘若是要回汉朝的话,出镇后向南走翻过破娘嶺和羅堆嶺,然后继续向南再翻过横山便到汉朝界内了。”

“多谢大娘。”我向救我的那妇人确认了时间,也知道了现在自己身在何处。另外,也确定了自己还没有错过时间,离段誉出生还有段时日。然而,雁门关事件已经发生,既然有时间便想去看看萧远山到底留了些什么?但又不能和那妇人明说,得找个理由。于是,道:“只是我暂时不想回国,我想去雁门关走走,不知又该如何去得?”

“这……!”她似乎有些为难,又向我确认了一遍,“姑娘,你当真要去雁门关?那可是在辽国与汉朝的交界处啊!汉辽两国战事连连,每经过那里的人都会被误认两国细作而被杀的不在少数。”

“这个我自然知道。只是听家人说祖上在那里留了点东西,故想借此次出来之际去看看,祖上留了些什么,然后再回国。还请大娘指明怎去才好。”

“也罢,不过姑娘可得当心啊。”妇人转头看了眼外头,此时天色已近黄昏,回过头继续对我说,“姑娘,你看现天色已晚,你又七天七夜没吃东西了。不如,在大娘这儿吃个便饭,大娘也给你讲讲怎去。再多住一晚,等明日一早再去也不迟。”

我听了大娘的话,还在犹豫间,忽然门口响起一中年男子的声音:“我内人说的对,现天色已晚,你一个姑娘家出门又不方便,还是等明日再走。”原来是那位救我的男子,是这妇人的丈夫。

男子边说边走进来,像是刚从外面劳务回来的样子。对我说完,转头冲着妻子用西夏语说:“既然知道天色已晚,那还不去做饭!”

妇人看了看我,似乎有些犹豫。男子立刻明白她的意思,仍用西夏语说:“你去做便是,这位姑娘我来劝。”

妇人闻言,点点头走出房间做饭去了。待妇人走后,那男子就开始劝我了。他用汉语继续对我说:“姑娘,我们这儿地处偏僻,一到晚上外面就什么也看不见,即使拿着火把也分不清东西南北。更何况你晕迷了七天七夜,现在出去怎么行!”听他的语气像是在吓唬我,他以为我和他们这个时代的人一样胆小,可是我所经历的事远比他们想到的要多得多,但我心里在意的是另一件事。

听了这男子的话,我万分惊愕。刚才就听那妇人说我晕迷了七天七夜,现在眼前这男子又说一次,难道我果真晕迷了七天七夜?我一脸疑问地问男子:“请问,我当真晕迷了七天七夜?”

“是啊!所以,姑娘更该听我们一句劝,留下来吃完晚饭多再住一晚,等明日养足了精神再去。”男子继续劝说着我。

果然!但我知道,我不只是七天七夜没有吃东西,至少要加上十年,当然这点只有我自己知道。等知道怎么去雁门关后,本来我也不打算走着去雁门关,用疾风术是最快的方法,而这是需要消耗很大体力的。看来我真该好好吃一顿再休息一下,否则又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晕过去,要是从高空中摔下来可得不偿失。“好,多谢大娘和大叔关心,那小女子就叨扰了!”我起身福了福身答应了下来。

晚膳时那老妇把与雁门关有关的事都跟我说了遍。雁门关地处辽国与宋朝的交界处,自宋辽建国以来,因两国在这里打过不少战事,而导致凡有两国人经过关时,都会糟来另国的屠杀,场面惨不忍睹。难怪此夫妇对我想去雁门关的事有所阻拦。

我也知道,此去十分凶险,但我必需去看下当初萧远山在石壁上留下的全文是什么。因为第一,我知道如果此次不去,我不知道日后何时还会来此。第二,根据金大师原著所写,之后会被削去一角,全文有所损坏。因此,我无论如何都得去次才行。

翌日一早,我别过这对西夏夫妇,避开人群找了个无人之处,施展“疾风术”向雁门关方向飞去。约莫一日光景,我便落在了雁门关关下。

抬头望去,果然是峰峦叠嶂,山岩峭拔,峡壑阴森。传说,因这里山太高,大雁南来飞往,只能从此关隘飞过,得名雁门。雁门关东、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雁门关西北,约10公里处有座广武城。广武城,是一处长方形古代城堡,10多米高的长城,为条石基砖包砌。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朝历代都视为拱卫京都、屏护中原的兵家重地。其以要塞、险峻和历史上多战事闻名全国,后被列为中国九大名关之一。

《吕氏春秋》记载:“天下九塞,勾注其一”。雁门关有东、西、北三座关门。东门楼名雁楼,关门外有赵国良将李牧祠旧址。西门楼是六郎庙。北阶曾建驻军官署,西北方是习武演阵之教场,南面则是雁门山高峰“过雁峰”。小北门为雁门关第一道关门,门额嵌“雁门关”工字石匾一方,东、西门额分别嵌“天险”、“地利”的石匾各一方。城关楼镌刻楹联:曙色清明残星几点雁横塞,晨曦初朗斜月孤伶门上关。

自宋以来,18个隘口,傍山就险,屹为巨防,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势控中原,对山西、京冀、中原之安危关系极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军事价值。雁门关与新、旧广武唇齿相依。雁门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初于绝顶铁裹门处置雁门关,设寨驻兵,以防突厥。从唐代开始设关,原勾注塞由雁门关所代替。宋代雁门关为防御契丹之重地。后来,元曾取消关隘设防。千百年来这座雄关以其伟岸的身躯,铸就了一道钢铁屏障,阻挡着一切来犯之敌。赵国李牧驻守雁门数十年载,大破匈奴十余万。秦蒙恬出雁门关修长城北击胡。汉为防卫南犯之敌,在雁门关一带设置防御,卫青、霍去病、季广常驰骋长城内外。唐薛仁贵多次在雁门出击匈奴。北宋扬业在雁门关外大败辽兵。以后直至明代,雁门关都有大将镇守防卫。

望着雁门关,我心中无限感慨,想起历史上无数戍守将士,在此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烈悲歌。我缓缓登上雁门关,似乎今日只有我一人,幸而避免了一次误会和一场屠杀。登上雁门关向东望去,关门外果然矗立着一座祠,祠门左、右各竖旗杆一根,祠前有点将台,想必那便是祭祀战国名将李牧之祠。西门楼上另有一处庙宇,记念杨六郎杨延昭之庙建于此地。说到杨六郞,不免让我想起北宋雍熙年间的“金沙滩”之役。由记得当时杨业率领杨延平、杨延定、杨延辉、杨延朗、杨延德、杨延昭、杨延嗣七子先上五台山拜佛,以求平安。下山出征前智聪禅师道:“我有一言,留给将军——金沙滩双龙会,七子去六子回。”老令公以为七子中只有一个儿子回不来,仍率七子下山出征。然而,却不想智聪禅师的那句“七子去六子回”并非是七子出征六个儿子回来,而是七子出征第六个儿子回来。当然,这样的结果他不曾知晓,因为他自己也死这场战役中,地点就在李牧祠中。

赏完雁门关之景,我也开始此行的主要目的——萧远山的刻字。我眼扫八方,忽见南面“过雁峰”上有一块突起的平滑的大石壁,石壁上隐约刻着一排排形似蛇的蛇形文字。想来那就是萧远山在跳崖前,所留下文字的石壁。

我微微一笑,飞身来到石壁前。只是那蛇形文字全部都是契丹文,虽然字迹清晰但我却看不懂。不过,我的通灵纳玉戒有翻译功能,可将所有语言翻译成汉语。看着四下无人,我念动咒语,右手手掌覆于通灵纳玉戒上,用力一滑,一道蓝光归照在石壁之上。不多时,石壁之上忽见:

峰儿周岁,偕妻往外婆家赴宴,途中突遇南朝大盗,事出仓促,妻儿为盗所害,余亦不欲再活人世。余授业恩师乃南朝汉人,余在师前曾立誓不杀汉人,岂知今日一杀十余,既愧且痛,死后亦无面目以见恩师矣。萧远山绝笔

从留书中看出,当初萧远山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十分懊悔,但为何之后又将其余害他之人全部杀死,连收养自己儿子的乔三槐夫妇、玄苦大师、丐帮徐长老、赵钱孙、谭公谭婆、单家满门三十余口、智光和尚和白世镜。难道只是因为跳下悬崖未死,所以决定找仇人报复,而成为一杀人狂魔?那么,这也太过了吧!如果单单是找当初雁门关惨案的参与者报复,这自然能理解。可是将前面提到的人牵连其中,似乎有些说不过去,毕竟这些人跟萧远山并无怨仇啊!尤其是乔三槐夫妇,他们是他儿子的养父母啊,古人不是把礼孝看得很重的吗?唉,罢了,这是之后发生的事,多想也无意。

看完石壁上的留书,我正准备将文字复制下来,忽听得不远处传来厮杀声。心想:不好,万一我也被发现,肯定难逃一劫。我环顾四周寻找可以躲藏的地方,可眼前尽是一片空旷地,再无一处地方能躲。在我正欲放弃与来者正面交锋时,余光扫见石壁旁一片小矮树丛,但只有一小块站地,后面则是悬崖。我不禁打了个冷颤,但相比之下还是保住性命比较重要。虽然有可能会掉下悬崖,但我还可以用“疾风术”缓解。我不再犹豫,急忙躲到石壁后,蹲着身子隐藏于矮树间。

不久,声响的始作俑者就来到眼前。原来是一群契丹武士在厮杀宋朝的过往商人和平民,宋人纷纷向自己的国家撤离,但最终还是被这群契丹武士全部杀害,就连刚出生的婴儿也没放过,杀了人劫了东西他们就离开了。不过,看情况而言,契丹人似乎比宋人要好些,他们不污辱女子,只是杀掉人后抢走财物而已。如果此番换成是宋人,怕是还多了污辱女子这一项,相比之下我反而认为宋人要比契丹人更残忍些。但这血腥且尸横遍野的场面,还是让我倒抽口冷气,却又不敢作声,只能死死地捂着嘴不作声。

待人全都走后我正欲出来,又听见有来人响声,我马上蹲回去看究竟。这次是又来了十来个契丹武士,只见他们将死尸丢下悬崖,将所有交通工具都抬了回去。原来他们是来清理现场的。我暗暗吹虚了一口气,然后再次走到石壁前,确定不再会有人来时,赶紧将石壁上的文字契丹文和汉文全部拓下副本,离开了雁门关。

离开雁门关之即,为避免日后的悲剧发生,我决心若再见萧远山必杀之,一次不行就杀第二次,直到将其杀死为止,或者早日让他和慕容博见到扫地僧。然后,飞身跃下雁门关,徒步南下向少林寺而去,打算去把虚竹接出来。雁门关以南则是宋朝境内,宋朝人多口杂若见我在空中飞行,难免遭人口舌,所以还是徒步的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