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玄幻魔法>崇祯重振大明> 第380章 陕西都护府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0章 陕西都护府(1 / 1)

“使不得!使不得!”

听到孙传庭的想法,陈奇瑜急忙劝阻道。

万一让百姓知道了孙传庭的想法,有可能立刻造反——

毕竟这个年头,哪有百姓愿意当军户啊!

陕西边军是什么待遇,陕西的百姓都知道。

那是比他们都要惨,前几年就开始逃亡了!

所以,陈奇瑜听到孙传庭要把整个陕西改为都司卫所,慌得他急忙劝阻,制止他的想法。

毕竟他作为军籍进士,知道外面的人对军户怎么看。

但是孙传庭这个想法,却是深思熟虑。

家中世袭百户的他,对卫所制度最熟悉。认为如果卫所制严格执行的话,能像国初那样,练出一支强军。

所以他对卫所制度的改变非常关注,对皇帝仿照军民府设立军民卫,可以说极为关心。

前些时日,皇帝又一次提到军民卫,并且决定在海外设立安东都司和安东护军府后,他觉得这种措施,很适合开拓海外。

得知陕西的主要移民方向就是安东都护府后,他心中就产生了在陕西建立都护府的想法,此时向陈奇瑜仔细道来:

“陕西改成都护府,是为了方便民众迁徙。”

“以一个县为一卫,下设千户所、百户所。一县有多少户,那是一目了然。”

“陕西迁出去多少卫所户口,安东又收到多少,都会有个准数。”

“不至于让民众自行迁徙,完全自生自灭。”

陈奇瑜听他这么解释,知道孙传庭把陕西卫所化的决定下,怀着的是对百姓的大仁。

是的,就像孙传庭所说,让民众自行迁徙,就是自生自灭。

迁移出去多少、路上死了多少,可能完全就是一笔糊涂账,没有人能说清。

组成卫所那就不一样了,每个卫所有多少户,又有多少人口,都需要统计清楚。迁移路上死的人太多,卫所军官可能受罚不说,将来在海外开拓时,他们的手下也比不过其他人。

所以陈奇瑜知道,这是个可行的办法,能够让更多的人活下来。

但他更是知道,百姓不会理解,在知道自己被征发为军户后,有可能立刻造反:

“卫所军户,那可是世代受苦啊!”

“难道孙制台不担心,百姓知道后造反?”

孙传庭冷酷地道:

“造反又能如何?”

“有的是想当军官的人镇压!”

“朝廷世官世爵,哪个不想得到?”

是的,这就是孙传庭把整个陕西卫所化的底气。

军户是在受苦,但是世袭的军官,那就是世代富贵了。

世袭振武卫百户的孙传庭,非常清楚这一点。

更别说皇帝要把世官改为世爵,册封领地爵位,这让卫所军官,无疑更受欢迎。

孙传庭可以肯定,年初他通过武道大会招揽的武人,会很希望做世官。如果有灾民想造反,这些被他任命为县尉、巡检的武人,会很积极镇压他们。

提高这些人的地位,把整个陕西军事化管理,也是他想成立陕西都护府的原因。

陈奇瑜听到孙传庭的一整套想法,知道这位比他还小三岁、却被皇帝重用的年轻人,确实是个干才,敢为旁人所不为。也难怪被皇帝如此看重,三十六岁就摸到了总督高位。

这让他心中自愧不如,又问道:

“制台如此,就没想过以后吗?”

“须知把整个陕西改为都司卫所,会牵涉到多少人。”

孙传庭默然无语,过了好一会儿,才拱手对着京城方向,说道:

“孙某世受皇恩,又肩负如此重任。惟有赤心报国,方能报陛下万一。”

“至于其它的那就不必想了,陛下若明白我的忠心,会给我留个紫阁席位!”

对当今皇帝的信任,也是孙传庭敢这样做的原因。

他相信明辨是非的皇帝,将来一定不会吝啬个紫阁席位给自己。

那样无论自己受到多少毁誉,后代的富贵都能有个保障,最差也有振武卫的百户能承袭。

想着皇帝的军民卫政策,孙传庭道:

“把县改为军民卫,也不见得有多少百姓会反对。”

“毕竟军民卫里面不但有军户,还有民户存在。除了需要服役,和其他民户没差别。”

“只要向百姓解释清楚,他们不会因为被编入卫所就造反。”

陈奇瑜知道这件事,但他更是知道,这种事很难解释清。一旦被有心人鼓动,那些不明所以的民众,就可能会因为编入卫所造反。

所以他摇头道:

“制台把事情想的太简单!”

“这种事解释不清的,要不然东宁卫、金角卫那边,为何没有多少百姓主动前去?”

“除了走投无路的,谁愿意前往海外,还是编入卫所?”

孙传庭道:

“所以我这次把陕西所有人,都编入都司卫所。”

“他们知道军民卫的民户和以前没有差别后,就不会心怀抵制了。”

陈奇瑜道:

“卫所的民户要服兵役,怎么没有差别?”

孙传庭道:

“朝廷哪需要这么多人当兵?就是开拓海外也不需要!”

“我打算把他们编为工兵,同样视为服兵役。”

“用这些工兵去修路,再向他们发粮饷,实际和以工代赈没有多大区别。”

“到了海外也是如此,让他们屯田垦荒,同样视为服兵役。”

“挑选精锐之士,负责海外开拓。”

这一整套措施,让陈奇瑜越来越认识到,孙传庭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真打算这样办。

所以他提出了,最紧要的问题:

“那些大户、士绅,孙制台打算怎么办?”

“能够影响舆论,向灾民解释政策的,终归还是他们啊!”

整个陕西卫所化,影响最大的是富户。

陕西的灾荒再大,一时也影响不到他们。

但是整个陕西的民众都被编入卫所,是在挖他们的根基。

毕竟民众都编入卫所里面了,谁给他们种地?

即使他们的土地不被收入卫所,也会让他们极力反对。

但是陈奇瑜没想到的是,孙传庭不但盯上了整个陕西的民众,还盯上了他们的土地,说道:

“陕西这边的政策,我打算效仿辽东,以后实行井田制。”

“所有的土地屯田,实行统一管理。”

“愿意迁移去海外的,一亩土地换取海外十亩土地。”

“不愿去海外的,每年给他们一成土地做利息,在旱灾结束后结算,重新分配土地。”

陈奇瑜听到这些话,已经不知道要说什么是好了——

孙传庭这是揣摩清楚了皇帝的所有政策,并且打算实施。

当今皇帝知道后,一定会极力支持。

很多朝堂官员,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反对。

毕竟实行井田制,是很多儒生的心愿。

在辽东那边初步实行井田,统一开垦土地后。想必有更多的儒生,愿意看到有地方实行井田。

反对实施的人,可能大多是出自陕西的乡绅。他们是现有局面的受益者,不愿做任何改变。

想到皇帝向自己提过的一个想法,陈奇瑜道:

“制台有没有想过,把陕西乡绅也拉进来?”

“陛下曾考虑过,在陕西这边民乱无法控制后,授权进士、举人等有功名的人组建民团稳定地方。”

“制台要成立都司和护军府,那就更简单了,可以让这些人召集民众,授予千户、百户。”

“也可以根据他们提供的土地,授予护军校尉。”

这种组建民团的办法,更合陈奇瑜的心意。用乡绅对付流民,他觉得更加实际点。

孙传庭设立的都护府,原本是没打算为这些乡绅留位置的。他想的是大力清屯,清理被豪强地主侵吞的屯田。

这样他就能收获一批土地,甚至处罚乡绅,让他们上缴粮食。

但是陈奇瑜说的皇帝想法,也让他不得不认真对待:

“让乡绅担任军官和护军,确有可行之处。”

“就怕有些人不愿迁徙,用得到的权势抵制啊!”

相比一无所有的贫民来说,这些地主乡绅,更不愿意迁徙。

毕竟海外说得再好,在他们看来也是蛮荒之地。他们有家有业,不需要像贫民一样迁徙。

所以孙传庭才没把目光放在他们身上,而是更看重民间武人——

毕竟他们以前几乎是一无所有,收买起来更容易。

陈奇瑜只是转述皇帝的想法,听到孙传庭有疑虑后,便没有继续再说。毕竟他和孙传庭一样是山西人,和陕西的士绅无关。

无论要不要对陕西的士绅下狠手,孙传庭都决定清理陕西的军屯,根据国初原额,征集相应粮草。把那些士绅的罪名定下来,以后让他们更服帖。

同时,孙传庭提出了一个请求,让陈奇瑜转达:

“陕西各支宗室,最要紧的是秦藩。”

“请陈少卿向陛下转达,让秦藩尽快移藩。”

“以秦藩积蓄的钱粮,足以让陕西灾民撑过今年,并且开始搬迁。”

“臣不求朝廷能拨来多少钱粮,只求迁走秦藩!”

把秦藩的钱粮视为囊中之物、这次救灾的关键。

陈奇瑜默然点头,带着孙传庭请求设立陕西都护府的奏疏,以及陕西官员的救灾奏疏,开始返回京城。

至于陇海公路,他现在是不打算考察了。因为按孙传庭所说,中原是天下中心,无论如何不能乱起来。所以陕西的灾民最好是全部走山西去海外,而非让他们走中原。

所以陈奇瑜从陕西入山西,走山西南面的驿道去太原,然后向京城回返。(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