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玄幻魔法>崇祯重振大明> 第354章 宁远伯国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4章 宁远伯国(1 / 1)

“终于回京城了!”

满面风霜、头发都变得有些花白的李尊祖,见到熟悉的京城,激动得大叫起来。

在按皇帝要求开辟金角卫之前,李尊祖从未想过,从无到有地开辟一个卫所,会是那么艰难。

去年九月,他就在皇帝的鼓动下,主动请缨前去开辟卫所。

为此,他先是和叔叔李性忠前往辽东,招揽了一些李家旧部。

然后乘船去皮岛,向毛文龙打探朝鲜那边的消息。还顺便劝说毛文龙,让他去京城朝觐。

通过皮岛招募了一些朝鲜人做向导后,李尊祖带着部下穿过朝鲜。按照皇帝所绘的地图,在朝鲜的北方顺利找到了金角湾,以及金角半岛。

直到这一步时,都还称得上顺利。李尊祖带人修建了一个营寨,打算建立金角卫。

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金角半岛就迎来了风雪,和朝鲜的陆上联系完全断绝不说,海上也结了冰。

更因为是在探路,李尊祖携带的补给并不多。他们一行人省吃俭用,还是免不了粮食断绝。

幸而李家旧部中有一些归顺的女真人,擅长在山林中打猎。而且在打猎时遇到了原本属于双城卫的女真部落,和和他们建立了联系。

李尊祖凭借自己的身份,用携带的糖和盐等物资,和他们交换了食物,并且请教了很多生存技巧,勉强渡过冬天。

到了二月底的时候,海上已经化冻,陆上道路却还没有畅通。李尊祖不愿再等,和部下简单造了几条船只,沿着海岸线南下。

一路上几次遇险,甚至损失了一条船,李尊祖终于重新抵达朝鲜。又走陆路去皮岛,在皮岛水师的护送下,成功回到天津。

如今,他便从天津回到京城,见到了记忆之中,高大巍峨的城墙。

想起这半年数次险死还生的经历,李尊祖的眼泪,忍不住掉了出来。在这次离京之前,他是真的没有想到,探个路都这么难。

好在金角湾那边的女真部落,没有完全臣服建虏。皇帝所说的收伏那些女真部落的生女真、从后方威胁建虏的想法,确实能够实现。

只要能招揽到足够的军民户,自己就能成功设卫,以后世镇东北。

想到这个前景,李尊祖鼓起剩余的力气,返回自己家里。

李家门前,宁远伯的牌匾早就取了下来。但是皇帝并没有收回赐下的宅院,仍旧让他们在此居住。

李顺祖在听说弟弟回来后,急忙迎了出来。看着年纪轻轻就有些头发花白的弟弟,忍不住两眼一热,拍着弟弟的肩膀道:

“二弟,你受苦了,也算历练出来了!”

“大哥这些日子已经想明白了,李家能否重振,要着落在你身上。”

“明日我就向陛下上疏,请求让你袭职!”

李尊祖不明所以,不知道大哥为何会产生这个想法。

在仔细询问之后,才知道自己离京这半年多,发生了很多事情。

皇帝已决定重启分封,给宗室、功臣在海外和塞外封地。

张居正的曾孙张同敞,便被册封为江陵公。原本的奴儿干都司衙门所在、以及东边的苦兀岛,都被封给了江陵国。

这让李尊祖惊得嘴巴张得大大的,实在不敢相信皇帝会这么大方。

继而又有些紧张,因为他已经意识到,江陵公国的存在,会和金角卫形成竞争。皇帝在同时安排张同敞,从后方威胁建虏。

之前他的开辟金角卫、以后世镇东北的构想,已经迎来了竞争对手。而且是一位公爵,在封地内拥有很大的权力。

如果他拿不出类似的待遇,以后东北的人才,毫无疑问会向江陵公国聚集。庙街那座城池,会成为东北的中心。

所以,他现在已经明白,为何大哥又改变想法,把世职让给自己。

“二弟,这个世职,本就是你决定争取的。”

“大哥只是靠着身份,得了这个便宜。”

“如今陛下要实行分封,功臣后裔都能凭此获得世袭爵位。”

“大哥身体不好,开辟藩国的事情是做不来。”

“你既然已经在金角卫扎下根基,那就干脆袭职,向陛下申请封地。”

“今后咱们李家,那就全看你了!”

已经做了决定,李顺祖一口气把心中的话说了出来。

并且把自己这几天书写的奏疏草稿,给李尊祖观看。

李尊祖看着这些稿件,对哥哥的决心再无怀疑。之前心中的一点埋怨,此时也消失无踪。

之前因为他的力争,李家成功摆脱了李成梁留下的阴影,得到世袭职位。但是世职被皇帝按荫叙制度给了哥哥,让他颇为不忿。

这也是皇帝稍微鼓动,他就离开京城、开辟金角卫的原因

当时他想的就是要争口气,获得世袭职位。

没想到这次回来,哥哥主动让职,而且把开辟藩国的权力,完全让给了自己。

这让他感动之下,发誓道:

“只要我活一日,就不会让大哥受委屈。”

“大哥若有后人,我一定向朝廷申请册封爵士,同自己儿孙看待!”

说着,他还拍了拍脑袋,像是想起什么。取出一个包裹,向大哥李顺祖道:

“大哥,这是陛下说的海参,药性温补,足以匹敌人参。”

“大哥要多吃点,好好养养身子!”

这个东西,是朱由检在李尊祖出发前,特意向他叮嘱的。

金角卫那片地方,后世称为海参崴。朱由检从这个名字上,就知道那里盛产海参。

为了让金角卫有个财源,朱由检特意叮嘱了一下,让李尊祖捕捞些海参做贡品,通过皇店贩卖。这样或多或少能挣些银两,增强金角卫自足能力。

李尊祖到了那里后,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躲风雪,却总有风和日丽的时候,凿开冰面捕捞了一些海参。

这东西他在那边都吃腻了,回程时带了一些,献给皇帝做贡品。

李顺祖听到之后,虽然感动于弟弟的心意,却并不敢擅收。让他献贡之后,自己才敢食用

作为锦衣卫南司房协理这几个月,他已经知道锦衣卫最重要的就是忠诚,皇帝要求的贡品,当然要献给皇帝。

虽然他就是先把贡品吃了,以皇帝的宽容也不会在这种小事上责怪,但是在李家谋求宁远伯国的现在,他不愿节外生枝。

所以,在李顺祖的要求下,李尊祖写了奏疏请求述职,带回来的海参等贡品,都列在奏疏里面。

这份奏疏,和李顺祖的奏疏一起,很快就通过锦衣卫的渠道传到了御前。

朱由检得知李尊祖已经回归、并且成功在金角湾开辟了营寨,很是高兴地道:

“倒真是个人才,可以重用一下!”

在看到李顺祖的让职奏疏后,又沉默了一会儿。让人把李顺祖和李尊祖兄弟召过来,询问李顺祖道:

“先前你就让过职位,但是朕没有答应。”

“怎么如今又要让职,是为什么考虑?”

李顺祖考虑良久,此时当即回道:

“臣的身子太弱,无力上阵厮杀。”

“甚至连处理南司房的事务,都经常感觉劳累。”

“臣弟李尊祖有勇力,又有心为陛下立功,臣想把开辟藩国的机会让给他,让他更好发挥。”

朱由检闻听此言,又看向李尊祖。在确定兄弟二人都是这个意见后,感叹道:

“兄友弟恭,团结一心。”

“李家有个好门风啊!”

“怪不得曾有李门九将,撑起辽东边防。”

感叹了一下,朱由检向他们道:

“你们兄弟如此,朕也不能扫兴。”

“原本朕打算在金角卫成功开辟后授予李尊祖世职,现在就提前授了,作为世袭指挥佥事。”

“然后你们兄弟二人的世职调换一下,李顺祖以后世袭指挥佥事,李尊祖世袭指挥使、承袭宁远伯爵位分封。”

李家兄弟闻言,顿时都是大喜。感谢皇帝皇恩浩荡,让他们都有世袭职位。

不过朱由检却没想自己把两个世职养起来,又取出来地图,划了两块地方,向他们道:

“宁远伯国的封地,最高仍是方三百里,就放在金角卫一带,由李尊祖开辟。”

“李顺祖的世袭指挥佥事以后会转为世袭子爵,在宁远伯国南方靠近朝鲜的地方建个子爵领,最高方二百里。”

“以后这两块地方,就作为李家的封地。”

“伯国可设一卫,子爵领可设两个千户所,并且允许有一支不超过卫所兵力的舰队。”

李顺祖和李尊祖闻言,相互对视一眼,都感到了惊喜。

他们都没想到,皇帝给李家也多封了一位子爵,并且分封了子爵领。

以后两兄弟相互扶持,封地更容易维系。

这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觉得,皇帝是真大方,随手就赐下这么多的封地。

其实朱由检并不是真大方,而是他知道金角卫和朝鲜之间的地域,撑不起一个新藩国。

如果册封其他人在那里设子爵领的话,又可能在朝廷无力支持的情况下,挡不住朝鲜人侵蚀。

与其如此,还不如封给李家人,和宁远伯国组成一个封地群。以金角卫为核心,稳固那块地域。

反正他不认为李家能从那块地方崛起,威胁大明内地

毕竟那里实在太远了,离东北腹地都有一段距离。而且大多是山地和丘陵,养不起来很多人。

更何况,他在北边册封了兵力更多的江陵公国。李家即使有反心,也得先解决他们。

同样对江陵公国也是如此,他们想要造反,需要先解决宁远伯国,占据这块要地。

这两个藩国,在朱由检规划中就是相互牵制。李家和张家只要识相,关系就不会太亲近。

至于现在,朱由检需要李尊祖帮忙,帮张家在庙街立足。趁着天气暖和黑龙江能够通航,沿黑龙江向西,探索东北腹地。

所以,他把张同敞同样召过来,让他们通力合作,一同从建虏后方,威胁建虏腹地。

李尊祖和张同敞都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在消灭建虏之前,他们的封地始终不安稳。建虏在知道他们到了后方后,一定会派兵打击。

为了自己的封国,两人一口答应,一定会通力合作,完全消灭建虏。

甚至李尊祖心中,还有在平辽时立功的想法,把宁远伯国变成宁远侯国,获得更大的封地。

想到这里,他对自己的曾祖李成梁,再次有些埋怨。因为如果不是李成梁的弃地养寇的话,正常来说,李成梁这个宁远伯会被追赠侯爵,被列入紫阁功臣之后,后代能开辟侯国。

但是在李成梁的骚操作下,他死后根本没有被追赠。连紫阁功臣的席位,都被李如松取代。

李如松只是被追赠宁远伯,他的后代自然只能开辟伯国,无缘侯国地位。

李尊祖想要扩大封地,就只能自己立功,被皇帝授予更高的爵位。

这也是李顺祖在思索之后,把世职让给他的原因

因为现在的李家他们这一脉,只有李尊祖能立功、有能力开辟藩国、获得更高的爵位。

在这个分封制开启、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下,李家想要不落后,家主就必须让更强的人担任。

朱由检从这件事上,也想到了这个问题。

按照大明的荫叙制度,爵位都是按继承顺序承袭,这在和平时期没什么,有利于传承稳定。

但是在开拓时期,就有些不合时宜。

例如,他认为当今秦王的第四子朱存釜最强,最有能力开藩。但是在他的三个哥哥和子孙死光前,朱存釜根本就没有继承秦王的机会。

因此秦藩分封的事情,朱由检就只能延后,甚至以后要派人,帮助秦王开藩。

对李家兄弟的安排,让他想到了一个思路,那就是在不改变当前继承顺序的情况下,给有能力的人,册封独立领地

让这些人开藩,而非朝廷出力。

这样朝廷的压力会小很多,宗室中的人才也能脱颖而出,开辟更多领地。

这个思路,很快被他安排人写成文件,发给抵达京城的藩王和世子。让这些人仔细考虑,推荐合适的人才前来京城学习。

一众藩王和世子看到后,对此议论纷纷。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