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玄幻魔法>崇祯重振大明> 第349章 平辽的必要性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49章 平辽的必要性(1 / 1)

一个个方略被否决,群臣就是再迟钝,也认识到了陕西救灾的难度。

如果陕西真的发生大灾,以其周围的情况来说,很难有效救济。

更有人想到了长安作为汉唐都城,后来却没有再成为都城的原因

实在是往长安运粮太难了,在陕西当地无法负担都城需要的粮食时,它被放弃做都城是迟早的事情。

就连唐朝,都因为长安缺粮,皇帝时不时带领百官去洛阳就食。

所以大明立国时,太祖虽然曾经有意在长安定都,但是在派懿文太子考察后,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放弃。

陕西那个地方,以现在运输条件来说,实在太难把粮食运去了。

最有效的办法可能就是学习唐朝,把陕西的人带出去一批就食。

但是这个办法,又不可能实行。

一是因为大运河已经不再经过洛阳,北宋漕运的汴河都已消失,运送粮食到开封都困难、更别说洛阳了。

二是以朝廷现在的财政状况,养不起更多的人。

所以事情就卡在这里了,有些非陕西的官员,已经在腹诽皇帝没事找事。陕西会不会发生大旱不好说,就算发生大旱,做个救灾的样子就行了,何必下这么大力气、在朝堂上专门讨论?

浙江嘉兴人氏、内阁次辅施凤来道:

“臣以为救灾之事,最重要的是自救,需要当地士民出力。”

“陛下可晓谕陕西官吏,命陕西士绅有粮出粮、民众有力出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灾荒自然缓解。”

“来年春暖花开,或许风调雨顺,迎来丰收之年!”

核心观点,就是让陕西的人自救,朝廷做个样子发几条命令即可。

这个想法得到很多人赞同,尤其是江南的官员纷纷附和。他们更关心的是江南五府的白粮,想要趁着皇帝对光禄寺下手,把征收的白粮免掉

怎么可能让朝廷大力救援陕西、供养陕西灾民?

现在不是没报灾吗?就当这件事不存在,等发生后再说。

到时候如果还没办法,那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朱由检听着这些言论,心中着实失望。如果陕西的旱灾真的这么容易解决,需要他召集大臣专门开会吗?

尤其是在自己一再强调后,有些江南的官员仍旧不顾大局,想要放弃陕西。

这让他失望之下,甚至想到了江西出身的杨士奇,对南北之士的评论:

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

心中有了成见,朱由检决定问个北方人,询问户部尚书毕自严道:

“毕卿是户部尚书,可有什么良策?”

毕自严在皇帝从京城大旱说到陕西大旱后,一直就考虑着这件事,闻言顿时回道:

“若是京城、陕西大旱,中间的山西一带,必然也有旱灾。”

“到时需要救济的,很可能不止陕西一地。”

“当务之急,就是在受灾的地方储备粮食,检查各地粮仓。”

“若是仓储不足,应该尽快补充。”

这是非常迫切的事情,朱由检看向太府寺卿郭允厚,问道:

“卿是太府寺卿,粮储之事,现在由太府寺负责。”

“以京城、山西、陕西的储备,能否应对大灾?”

郭允厚不敢打包票,说道:

“魏逆乱政以来,朝廷事务纷乱。”

“太府寺刚刚设立,对地方粮仓多有不明之处。”

“臣请派遣官员,巡视各地粮仓!”

朱由检微微点头,对这个回答虽然不是很满意,却知道郭允厚还算是有心做事的,下令道:

“户部和都察院派遣官员,巡视各地粮仓。”

“先从陕西、山西、京城以及运河沿线的粮仓开始。”

“如果发现缺额,令当地官吏尽快补足。”

“八月之前补不上的,就罢免他们的官职、罚没家产去填!”

“对新科进士的培训要抓紧,让他们做好去地方救灾的准备。”

群臣听得噤若寒蝉,知道皇帝又拿扩招的进士,威胁朝廷官员

他们若不听话,自然有新的官员代替。

这让他们的主动性总算高了一些,专督河道侍郎李从心道:

“臣以为既然遇到旱灾,应该兴修水利,鼓励当地抗旱。”

“只要稍有收获,就能减轻朝廷的救灾压力。”

工部尚书薛凤翔,同样赞同这一点。他还提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以工代赈、兴起大役,让民众能够糊口,以免流离思乱。

这个办法,让朱由检颇为赞许。知道以工代赈,是救灾常用的手段。

春秋时的管仲就说过:“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

宋人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也写道:“流民至莫若修堤浚河兴水利,公私两便。”

大明在救济灾民的时候,经常实行以工代赈。

所以朱由检在薛凤翔提出这个办法后,让他整理以前的工赈措施,制定完善的制度。并且规划几个工程,招揽流民做工。

在两人带动之下,群臣发表的意见越来越多起来,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办法。

兵部尚书袁可立认为可以去陕西招兵,让他们去辽东作战。这样能降低辽东本地人的比例,战斗力也有保证

毕竟秦兵耐苦战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三边一带也经常打仗,很多士卒都有作战经验。

鉴于陕西的边军一直都在逃亡,袁可立认为可以把一部分士兵调过去,再招揽一些健壮的流民,让他们去辽东吃饷,补充士兵缺口。

这个提议,让朱由检颇为赞许,嘱咐道:

“把辽东实行井田制的事情,向陕西的边军和民众仔细讲解。”

“只要他们立下军功,在收复辽东后至少授与一井田。”

“还有”

沉吟了一下,朱由检在犹豫之后,把自己考虑很久的想法,向群臣道了出来:

“未来十几年旱灾会很严重,尤其是陕西这个地方,想要靠当地解决,几乎是不可能的。”

“朕的想法,是把灾民迁出去。”

“但是迁出去必须安置,众卿以为,哪个地方能容纳千万灾民?”

群臣听闻此言,一时大惊失色。他们以为皇帝为今年的旱灾做准备已经有些杞人忧天了,没想到还要为接下来十几年的旱灾害做准备。

想到千万这个数字,群臣都觉得头皮发麻。因为在他们的认识中,大明的人口只有五千多万,实在想象不出来什么样的天灾,需要迁移千万人?

一些人甚至觉得,皇帝可能疯了,以至于胡言乱语。

但是皇帝的表现,又不像是疯了的样子。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他真的被太祖成祖托梦,预测到今后几十年经常发生旱灾。

这个推断,这很多臣子沉默,他们不愿意相信。但是又实在想不出皇帝在这件事情上,有诓骗他们的必要

这对皇帝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他们只能默认,未来发生旱灾是真的,需要想办法解决。

但是千万人口受灾的大灾,又很难找出办法解决。

如果几十万灾民还好说,可以找个像东宁那样的岛屿迁过去。

但是千万人口,需要的是至少一个省的面积。历代王朝已经把能开拓的地方开拓遍了,大明周边很难找到地方开拓一个新省份。

有些人想到了交趾、朝鲜,但是两地人口众多,打下来不但会经常发生叛乱、还可能需要救济。

要不然太祖当年也不会把它们列为不征之国,不让后代攻打

成祖攻占交趾后很快在宣宗年间丢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群臣在环顾大明周边后,发现只有一个地方能够开辟新省份,有可能容纳千万灾民

辽东这个地方,落在群臣眼里。

一些臣子想到皇帝之前提到的立军功、分井田,渐渐明白了皇帝的意思,认为皇帝想要尽快平辽,在辽东开辟一个新省份。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