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武侠修真>记录者的密码> 第14章 被忽悠去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章 被忽悠去(1 / 1)

新闻热线编辑部早间,只有黄主任,其它人都不在。

记者都有各自己的线,一般情况下,早上直接就去了各自的跑线单位。这跑线,那个时候只是落实在两台一报,就是通常说的报纸的日报、广播、电视的一套节目。

两台一报又设有新闻部,负责时政要闻的采访。

新闻部内部又分别给党政机关一把手,派有随行记者。

相关的各部委办局,则被划分为一个个行业,分别由记者担负起采访工作。

记者深入到所在的战线,几乎是天天起来就往这些单位跑,一来二去的,从厅局长,到各处室领导,混个脸熟悉。交的朋友越多,稿源也越多,写的稿子也越多。

处好的,一些检查活动,宣传部门的同志提前通知记者,一同前往。遇到了拉练检查,一出去就是七天、八天。吃、住都由组织活动的单位负责,家里没有负担的,巴不得出去转上几圈,好吃好喝。一些好的单位,还会给一些会务费,算是报酬。

黄主任一个人在屋里来回不停的溜达,时间还早,边走边想着构思论文。虽然不去一线采访,奖项拿得少,可论文写得多了,照样进职称。

王萧萧忙活了半宿,早上是来交稿子的。

外面的人看着记者风风光光的。可其中的辛苦,只有入了门才知道。

白天各部委办局上班了,记者比他们晚不了多少,也跑了过来。人熟,挨个办公室的窜。

办公室里人员勾心斗角的,见了外人来,心情舒缓一下,唠唠闲嗑,不用想太多。

有的时候也难免发一些牢骚,放放心中的闷气,总比和同事聊天,指不定把谁得罪了要好得多。

从跑线单位回到办公室,大家也没空打招呼,各忙各的,写稿子,交稿子。稿子写不完,就拿回家,夜深人静,没有人打扰,可着劲的写,直写到三更半夜。

王萧萧将厚厚的稿子,足有十几页。不光格子里手写,还粘贴着字条条,交到了黄主任 手里。

那个时候办公条件差,设备简单,采访的同期声,就是被采访对象的录音,要一字一句的写到稿纸上,然后用哪段就剪下来。

摘录音是一个功夫活,一句话一句话的听,一个字一个字的商。标点符号都不能少。

磁带是盒式磁带,开始做记者的,一句话往往记不住,听过却了,磁带往回倒,重新听,重新摘。时间久了,功夫练成了,听过不忘。

部门主任姓黄,身体魁梧,说起话来就笑,身体并不像外表看起来那么好,早早的就秃了顶。

黄主任,笑得不招人待见。长长的脑袋,像个肉色的大西瓜,满嘴的长牙。

所以背地里人们送了个外号”黄老邪”。

不过黄主任人好,所以不能用皮笑肉不笑来形容他的笑容。

因为人好,大家和他也不客气,稿子写完了,往那一放,怎么改都行,就是别拿回来让我重写,反正记者采访、写稿,已经受累不少,再受累该轮到你当主任的了。

黄主任对这样的事情也想开了,习惯了。反正也没事,不用出去,改稿倒是成了他的乐趣,举手之劳,还得了一个随和,送了一个人情,又被人们认为是体谅下属。

黄主任还有一个本事,就是改稿之余,把内容收集到一起,多写论文。记者采访采得好,黄主任论文写时长久了,也非常的高。

记者一线采访,获奖不容易,而且一年只评一次奖。而论文则不同,发表论文的刊物,可以写上几页纸。

最主要的是,职称评定的人员,同样也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去一线采访。于是就在游戏规则上下了功夫。

这个决定可是让当记者的着实为了难。很多获奖专业户,也难过得了论文这一关。

当时进职称的原则是,三篇论文可以抵一篇获奖稿件。也就是说,你坐在家里,写上三篇论文,就可以顶替一篇获奖作品。

可是即使你拿到十篇获奖作品,也顶不上一篇论文。于是,在新闻圈内就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很多记者,拿到多少个奖项的记者,干到头,还是个中级。

这个时候就有人说了,谁让你不去写几个论文。而记者中也有人说了,我们天天去一线采访,哪还有力气和心思去合计论文。

黄主任采访少,又不忍心把别人辛苦写的稿子挂上自己的名,获奖作品少,却得到了好名声。

但是,黄主任写的论文多,进职称就顺利,也就早早的拿到了正高级职称。

。。。。。。

”哎,来得正好,有事找你。”

“昨天晚上总监找我,特意点名,有个采访必须得你去。”

看着王萧萧不屑的眼神,黄主任有些讨好的笑着说:“这个采访有点难度,你去正合适,别人还真弄不了。总监也是这个意思,如果你要是不去的话,这个采访就算了。”

这话明明是戴着高帽,肯定是非去不可了。可王萧萧是不吃这个的。

见王萧萧并不情愿的样子,黄主任没再上来邪劲,话峰一转,话里话外,讲起了人情事故:

“南台县建了新办公大楼。一个月前竣工剪彩,请了各大媒体,报纸、电视,就是没请咱们广播。”

“咱们在市里有记者站。市委开会的时候,特意问了站里的同志,县里怎么没请咱们!弄得很没面子。”

那个时候,报纸和电台因为成立得较早,在各地都设有记者站,掌握和宣传各地的意识形态。

市委专门给安排办公室,通常的常委会也可以参加,很有气派。

“没请就没请呗。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南台县辖属于千安市管辖,站里就一个人,是千安市本地的,原来在一家媒体工作,人老实又计较。

“是不是没得到稿费,心里不得劲,想报复一下。”

“这个咱不管它。”

“现在有这个事。南台县大楼剪彩后,一家报纸以‘财政穷县,豪华建楼’,做了反面报道。”

“这个题材很好,是个创优题材”,黄主任继续说着。

“那还是让别人去吧!咱这部里,就我学历低,从工地里出来的,干点事还行,这好稿可弄不了。”

好稿,就是可以获奖的稿子。

这些年,王萧萧好作品不少,却没被送去评奖。

说着话里就带了情绪,也是要拿一把。

“这个还非得你去不可,别人还真整不了。要说部里,都是学新闻的、中文的,盖楼事没懂的。”

那个时候,媒体队伍里,多是学中文的、新闻的。

因为有体育节目,通过关系,又招进一些搞体育的。

再就是一些单位的工会干事,写写画画的。

纯粹学理工专业的还真的少之又少,就是凤毛,它也得一身毛,可这得论着根数。

至今黄主任还记得,一次稿件风波,竟然争论到了总监那里,这次争论以王萧萧的采访被肯定结束,并直接改变了传统音响的使用。

事因源起一个楼房质量的采访。

“你们看看,这楼房图纸上是‘三七’墙,结果他们给建成了‘二四’墙,足足少了一壁砖。就不说保不保温吧,三层楼高,将来不得压塌了。”

稿子里这句话非常刺耳。用老百姓的话,一语说出了楼房存在严重的偷工减料和安全问题。

“什么‘三七’墙、‘二四’墙,这话听不懂。”当天值班主任审稿时,把王萧萧找了来。

“这是老百姓的原话,老百姓说的话,老百姓怎么听不懂。”

“我都听不懂,播出去听众怎么能听懂”。

“这‘三七’墙,‘二四’墙,是老百姓大白话,听起就是一个薄一个厚,总不能稿子里再做一个解释吧。”

两方争执不让,最后闹到了总监那里。

“咱们节目的受众对象就是老百姓。特别是社会新闻,反映的就是老百姓的事,老百姓说出的话,咱们不懂,不代表老百姓听不懂。”

“咱们平时把精力都放到了会议上,离开了会场,就写不出稿子。”

“话是老百姓说出来的,咱们不能给随意去改。通过这件事,咱们也得想一想,咱们写出来的东西,文字很华丽,可是能不能让老百姓听得懂。”

总监听了音响后,很有感触的把大家叫到了一起,说了这番话。

打那之后,采访录音里老百姓的话,就很少改动了。

。。。。。。

情绪归情绪,王萧萧还答应了这次采访。

黄主任很满意。

“上次因为铁路上对广播不重视,开会也不通知咱们。每到春运时候,咱们报道就跟不上。跑线的记者联系多少次,人家干脆不理睬。搞得咱们在部里,一到客运高峰,就被点名。”

“后来,总监特意让你去搞个负面的,引起铁路方面的重视。当时正好春运,你去了以后,报道做得非常细。连列车上开水箱上水管子长铁锈,没人清理都发现了。”

“报道播出后,路局的宣传部长亲自带队来拜访,给台里争足了面子。领导到部里开会汇报工作,受到了点名表扬说,报道就就好像这样,不能不看问题,只唱赞歌。要通过发现问题,引起重视,解决问题,改进服务。”

“这次去南台县,你就按照这个模式来,多发现问题。”黄主任意味深长地看着王萧萧。

黄主任的话,让王萧萧有些飘。确实,那之后,铁路的线由王萧萧接管了。

答应了采访,黄主任非常满意,也完成了上边交办的任务。想了想又补充到:

“南台县出了负面报道后,很谨慎,后来有其它媒体看了报道,去采访都被拒绝了。所以要想想办法,有什么需要就说。”

“那就让庆军开车去吧。他那有熟人。上次采访黑店,他也使了不少劲。”

后来的采访结果,却远远超出了黄主任所料,并且有了更大的收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