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历史军事>怒海覆清1852> 第一〇七〇章 下山猛虎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〇七〇章 下山猛虎(1 / 1)

“我尊敬的女王陛下,您是美丽与智慧的化身,我的才能在您的面前就像是萤火之于太阳。”

手脚松快了,路孟实毫不吝啬地送上了1波彩虹屁。

芭伊给了他1个白眼。这样的表情与她女王的身份1点不符,不过此时周围只有她最亲信的女侍卫。

“英国人的两万多兵马已经到了坎普尔,而那位坎普尔王公的手中只有万余兵马。他们肯定是挡不住英国人的进攻的。等到他们打下坎普尔,下1个就是对付我们詹西了。你有什么办法?”

这个时候,女王芭伊的样子又像极了1个霸道女总裁。

只是眼前的情景在路孟实看来有些香艳。

“女王陛下,说句难听点的话,你们的军队要想对付训练有素的英军还有些困难。但是整个英印殖民地那么大,为什么1定要跟英国人决战呢?”

“你的意思我明白,但是英军全力进攻坎普尔,咱们总要做点什么吧。”女王问道。

路孟实想了1下,自己现在要摆正位置。

现在他给自己的定位是1名谋士。当然了,假如女王陛下需要的话,他也可以做1个面首。

“陛下,现在恒河以北最大的1支义军是普兰的那1支义军,他们已经有十几万人了。哪怕是装备更差,他们也能够以人数压倒敌人。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在交战中获取更多的人口,以增加我们的兵力。”

“所以呢,你还没有说到点子上,路先生,我的性子比较急,我希望你在我面前的时候不要卖关子。否则我不介意让我的侍卫将你给扔出去。”

呦呵,还真是1棵暴躁的小辣椒啊。

“女王陛下,请不要着急。我的意思是英国人将主力拉去进攻坎普尔,我们就去进攻德里。听说英国人在德里地区烧杀抢掠,当地幸存的百姓或者畏之如虎,或者恨之入骨。无论怎样,只要我们过去,那些人1定愿意跟咱们走。”

芭伊用手托住自己精致的小下巴,思考了1下说道:“倒是可以试试,不过我还是准备到英国人后面露个脸,总要给坎普尔的义军兄弟1点希望。”

芭伊果然是1个急性子,第2天,这支数千人组成的骑兵就北上。

他们在清晨突袭了英国人的1支炮兵部队。

这支炮兵与大部队之间拉开了1定的距离。

在销毁了对方数十门火炮之后,芭伊女王带着自己的骑兵到坎普尔城外兜了1圈,然后扬长而去。

城头上的坎普尔义军看到詹西土邦的旗帜,1个个高呼着芭伊的名字。

然后詹西骑兵转身杀向了德里城。1路上他们招募民众,号召他们跟着詹西军去复仇,她还允诺带他们去南方过上安定的生活。

在裹挟了数万人之后,芭伊试着进攻了德里城。

不过英国人在这里驻守了上万兵马,难以撼动。

1击之后,这支骑兵再次离开,掩护这数万民众向詹西转移。

这次芭伊按照路孟实所说的将治下的百姓继续向南方转移,他依然以詹西城为基地。

不过这1次,她将主要的进攻目标变成了南边高原上的土邦。

这里气候炎热,山谷纵横,是打游击的好地方。

她接受了路孟实的建议,通过攻打兼并这些相对弱小的南方土邦来扩充自己的兵力,提升实力,扩大战略纵深。

最重要的是可以将自己的控制区向西南沿海扩张。等到了西南沿海之后,他们就能够通过葡萄牙人控制的达曼港交易到武器。

当然了暗部在这里扶持的起义军并非只有这两支,但是普兰和芭伊这两支义军无疑是发展最成功的。

他们都没有留在原地与英国人打阵地战,而是接受了暗部的建议走上运动战、游击战的道路。

从华族的角度来说,这场起义持续的越久越好。华族无意在英属印度殖民地扶持1个强大的本土政权,也不想看着英国人稳定地在这里吸血。然后将这里的资源转化为战斗力,从而用来对付华族。

所以华族向这里输送的是那种对经济基础伤害最严重的流寇战术。

……

河内城,旧王宫。

这是1座仿照紫禁城样式建造的王宫,只不过是小了1号。

华族控制这里之后,将王公的1部分建筑拿出来作为交州大学堂的校舍。这里共有上千名学生就读。

另外1部分则成为了官府的招待所。

董良每次过来就住在这里,招待所包含了原本王宫的后花园。

他不喜欢奢华的生活,但是对这种亲近自然的环境却有些着迷。

招待所的花园延续了曾经的王宫后花园,其中有些树木都有百年历史,给人1种沧桑感。

他刚刚与中枢的人商量了接下来的应对之策。

总司和内阁都觉得应该趁此机会将重心改到国内的建设上来。

西北铁路已经修通,但是华族需要建设的铁路还有很多。

在1些偏远的地方甚至还会发生叛乱,就是因为政府对这些地方的管控能力不足,如果有铁路的话,军队就能够瞬息及至,不用担心平叛的成本过高。

有了铁路,当地的特产能够运出去,廉价的粮食能够运进去,当地的百姓能够吃饱饭,谁还愿意跟着野心家去造反啊。

周藤虎甚至觉得应该趁着这次大胜的机会,主动去找沙俄谈判,暂停战事。

哪怕无法停战,只要能够达成实质上的停火协议也好。

这个事情争议比较大,有人认为,明明是咱们自己胜利了,为何要主动去跟人家谈判呢?

这样反而让沙俄人觉得咱们心虚了,说不定来年会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

还有人觉得沙俄人的性格,不到山穷水尽是不会向华族投降的。

当初拿破仑都将莫斯科拿下来了,沙俄不是也没有投降吗?

那些人是相信绝处逢生的。

现在华族只不过是收回了被沙俄人占领的自家领土,对沙俄本土没有什么影响,人家为什么要投降呢。

董良权衡利弊,觉得还是要做好备战,同时可以让华族的新朋友普鲁士人帮忙斡旋1下。

两边都不提出来,让第3方去探探口风,这是国际外交中常用的手法。

更何况亚历山大2世的皇后就是德意志人。两边本来就是亲戚。

而普鲁士与华族的关系也很铁。华族是普鲁士最大的贸易国,同时华族的售卖给他们的军舰又帮助他们击败了丹麦海军。

有这样两层关系,普鲁士是最合适的斡旋方。

对于英国人,也要时刻做好应战的准备,既然英国人收缩海军回去干预德意志邦联跟丹麦的战争了。

英印殖民地地区又爆发了这么大规模的起义。

华族这个时候应该从这个方面做好文章。

这个办法是最节省成本的。

你看华族在西北与沙俄的战争,1年下来花费上亿华元,这些钱要是用来修铁路,那得修多少啊。

英国人其实也喜欢用这种手段,挑起人家的内乱,然后打代理人战争。

华族这样简直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嘛。

于是高层敲定了支持英属印度殖民地大起义的决策。

首先暗部的人员和经费全部向南亚次大6倾斜。其次是支持石达开的太平军向南方发展。

董良坐在花园中的1座凉亭里,张孝达站在他的身侧,坐在他对面的是徐萧海。

徐萧海说道:“元首,属下准备去1趟缅甸王国,那些缅人最近吵着要南征,属下觉得这是1个机会,要是缅甸南征成功,咱们华族可以在印度洋得到出海口,相当于在英国人背后插上1根刺,这样还能够让英国人出兵,分散他们在印度殖民地的兵力。”

董良沉思片刻说道:“你去1趟也行,毕竟那里的情报网本就是你布置的。”

“到了那里之后,你先去找1下郭嵩焘,跟他了解1下那里的政治形势。”

徐萧海颔首道:“好的,元首。要是太平军能够拿下阿萨姆地区就好了,这样我们的人力、物力就能够直接进入印度殖民地,比通过葡萄牙人的地盘要好多了。”

华族派到次大6的行动小组目前主要是通过海路用葡萄牙人的商船送到果阿、第乌、达曼等葡属殖民地。

然后再从这些地方乔装打扮,通过那些土邦的控制区运进入到内6地区。

这样做效率太低了。运送点人还行,要想运送物资就有些困难了。

“要相信他们,这支太平军能够穿越整个高原,已经不是原来的太平军,让这些人去对付那些动乱中的英属印度仆从军没有太大的难度。你到了缅甸之后,我会让林岳在孟养准备1批物资,等到石部太平军打过来,我们就跟他们交接。”

董良这边的命令早在几天前就已经发出了。

电报到了云南,云南这边的暗部人员通过马帮的渠道,走最近的路,几天时间就将消息送到了石达开手中。

石达开现在手中最精锐的5千士兵,使用华族生产的新式步枪。

他们的装束依然是太平军样式,黄色的军装,黄色的头巾。

不过这些衣服因为褪色已经变成了土黄色。但是这支军队自从翻过了喜马拉雅山脉之后,到现在还没有遇到对手。

山南面的哲孟雄和不丹相继被太平国兼并,但是这些山地国家是真的穷。太平军在这里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石达开上表华族,表示自己也是华夏苗裔,如今中原1统,天下安定,他愿意效法虬髯客海外建国,传播华夏文明。

这1点得到了董良的认可。为了表示对其行为的肯定,华族卖了1批武器给太平国。

现在5千装备了新武器的太平国老卒正蓄势待发,如同下山的猛虎1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