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历史军事>怒海覆清1852> 第一〇六 五章 象道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〇六 五章 象道(1 / 1)

法兰西的反应更加的激烈,大英帝国人与普鲁士还隔着老远。

但是法兰西却是与德意志邦联接壤的。

当年普鲁士还是反法联盟的主力,他们渡过了莱茵河1直打到法兰西本土。

法兰西人对普鲁士人1直都是非常忌惮的。

但是接下来,普鲁士人的动作实在是太快了,简直让他们眼花缭乱。

海战之后,这支舰队第1时间就进入船厂整修。

整个过程只用了3天时间。

3天之后,普鲁士海军倾巢出动,杀向哥本哈根。

普鲁士人也知道,仅仅依靠自己的海军无法打下哥本哈根。

要是进攻这种大型港口,必须要有火力强劲的大型战舰才行。

但是普鲁士人封锁了丹麦王国的港口,让他们的商船无法通行。

奥拓在海战第2天就已经以外交大臣的身份代表普鲁士向丹麦王国宣战。

随即北方的各个小国,比如奥尔登堡、汉诺威、梅克伦堡等也纷纷向丹麦王国宣战。

现在那是打顺风仗啊,北方各个小国都愿意过来插1手。

奥地利人1看,这风头都被普鲁士抢走了,作为大哥,怎么能置身事外,于是以德意志邦联轮值主席的身份推动邦联议会做出讨伐丹麦王国的决议。

这下子,这场战争成了整个德意志邦联的战争。

现在这种情况下,法兰西人和大英帝国人也不敢轻易插手了。

整个德意志邦联要是联合起来,英法还真的不1定能够对付得了。

不过普鲁士有些不开心了,奥地利人这个时候插手只是为了过来摘桃子的。

但是这只能等着仗结束了再说了。

十天后,普鲁士的6军就已经出现在石勒苏益格地区,这两个地区的百姓也是德意志人。

但是他们1直被丹麦王国人统治。

这些人长期被丹麦王国王国欺压,他们自然不愿意待在丹麦王国的治下。

丹麦王国人的反应也很迅速,集结了数万大军。

普鲁士军队带着1帮小弟,不仅仅人多势众,装备也要比丹麦王国人先进。

此时的丹麦王国人还在使用前装线膛枪呢,在普鲁士人的后装步枪和散兵战术面前,丹麦王国人伤亡惨重。

德意志邦联大军1路北上,越过了石勒苏益格地区,打进了丹麦王国的本土。

直到大英帝国人皇家海军舰队出现在哥本哈根,这场战争才告1段落。

奥拓知道,这个时候轮到他出场了。

……

欧洲这里的消息,传到华族已经是1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此时的董良正在河内视察呢。

交州行省的精华就是红河3角洲地区。

这里从秦汉时期开始就已经有汉人前来开发。

大秦对百越的征伐,象郡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这里的发展。后来大汉的交趾郡更是将这里纳入了汉文化圈。

现在的交州与华族本土的各个省份1样,同样实行土地承包政策。

不过因为这里的人口众多。这几年时间,华族在这里组织了大量的移民。

交州高阳府,黑水河从西北方向的大山中流来,从这里汇入红河。

董良站在1道新修的大堤上。

在他的前方是1座巨大的工地。

交州总长石玉良站在董良的身边,正在向董良汇报这座大坝的施工情况。

“元每年夏天其下游都容易泛滥。我们眼前这座水坝要是修成了,可以有效地调节水量。上游会形成1条绵延两百公里的狭长型水库。水库依托两边的山势,自然成型。”

董良前世的时候跟着部队来过这里,他知道这里本来就是1座大水库。

交州乃至整个中南半岛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

这里的气温可以维持1年4季种植。但是降水却成了限制农业生产的桎梏。

如果这条水库修成了,那么在雨季的时候,就可以开闸放水,补充下游红河的水量。

加上华族在这里建立的泵站,可以保证下游3角洲农田的用水。

华族在红河3角洲建设示范农田,这里将是华族的1个主要的水稻产区。

“玉良,我现在不担心河内地区的事情,反倒是交州西部山区,你要想办法理顺。听说那里还时常会闹起匪患?”

董良这是对他的工作有些不满了。玉良将自己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河内、琅勃拉等城市都发展得不错。

但是对偏远山区的治理1直不温不火。

交州的西部包括了后世的会芬高原、川圹高原、琅勃拉邦。

董良将这1部分原本被安南人殖民的琅勃拉邦土地划给了交州行省,同时将交州北部的山区划给了广西行省。

“元首,其实我们1直想要发展山区,但是这里的基础设施太过落后,想要根治这里的匪患,就要发展经济,让这些山中百姓的生活好起来,但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您也是知道的。我们申请的铁路项目都没有批准下来。”

董良自然知道这些。

华族这两年为了建设西北大铁路,几乎将南方的铁路项目给冻结了。

那些沿河的地方还能够发展水运,交州西部的山区是没这样的条件的。

“这只是暂时的,没有铁路,你们可以自己先将土路给修起来。我听说西部高原的那些人以前还用大象运输物资。这是当地人智慧的结晶,政府可以扶持。既然大象可以为人们服务,咱们就好好用。”

玉良颔首道:“元首说的是象道吧,这个事情我们确实在做,湄公河已经疏通完毕,现在我们在琅勃拉和万象修建了河运码头,上游的铜矿和木材可以运送到码头,或输送到云南,或者输送到暹罗,甚至在广南省入海。那些矿和木材都在山中,我们就组织当地人以大象来运输。这些运输的报酬,足够他们养活1个家庭。”

玉良向董良介绍了他们交州经济发展的亮点。

疏通湄公河的工程从3年前就开始了。

这条河的水量是足够的,落差也不大。

中下游的河道有些暗礁和激流。

华族派人将暗礁给炸毁,将激流处进行拓宽。让这条河现在可以通航1千吨以下的汽船。

这样的通航情况现在已经足够使用了。

琅勃拉邦和万象两个地区的矿产资源和木材资源比较丰富,是当地的主要产业。

现在他们还在琅勃拉邦建造了造船厂,让当地有了重工业。

而这里也加强了华族与暹罗的贸易联系。

“嗯,你的方向没错,交州这里要以经济建设为主。你们坐拥湄公河、红河两条大河,还有红河3角洲的天然港湾。河运、海运都有很大的潜力。交州的无烟煤与石碌铁矿组成煤铁共同体,这都是你们可以利用的条件。不过对于山中那些人的教化也不能落下……”

董良与玉良在堤坝上正聊着,张孝达走了过来。

他看了1眼玉良,董良点了点头,示意他直接说。

玉良也算是华族的高层,很多事情有权限知道。

“元首,大英帝国海军撤走的原因知道了,是德意志邦联与丹麦王国开战了。咱们不是出售了1支舰队给普鲁士嘛。丹麦王国人想要拦住这支舰队,结果反被消灭了主力。普鲁士趁机宣战,德意志邦联诸国纷纷追随。现在这已经演变成1场大战,最新的消息还没有传来。但是大英帝国人肯定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将开普敦的舰队给撤退走的。”

这应该算是1个好消息吧,不知道为何,董良反倒是1些失落。

他其实已经做了很多准备。

在他的心中有跟大英帝国人1较长短的欲望。

不过这样也好,华族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放在发展上。

“我们回河内去吧。”董良对玉良道。

几天的视察,让他对交州的发展已经有了1个大致的了解。

玉良到底是从户部出来的,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民生建设上。

而且他的发展思路也是对的。

回河内去是为了用那里的电报与中枢的留守官员开个会。

大英帝国人的舰队不来了,南方的威胁暂时解除,华族的政策也要相应做出调整。

董良的心里是矛盾的。华族发展出来的1些军事技术现在正在逐渐扩散开来。

不是因为华族的保密工作做得不好,而是因为这些技术人家欧洲的国家已经完成了积累。

董良只是依靠自己的技术和记忆提前将其给发展出来了而已。而这个时候的欧洲人,只要知道了华族的这些点子,也大都能够发展出相应的技术。

当然了,早1些开战,华族的军事技术领先得还要多1些。

另1方面,华族原本的基础比较薄弱,但是体量大,要是再拖1些时间,华族的发展肯定是比英法要快的。

想要早打,是从技术层面上来分析,想要晚打则是从综合实力上来考量。

董良刚刚回到河内,得到通知的徐萧海就赶了过来。

事实上,张孝达的消息就是从徐萧海那里得到的。

通常情况下,董良到什么地方,暗部的负责人徐萧海都会跟着,1方面保护董良的安全,另1方面及时将消息传给董良。

“萧海,你坐,上次你提到太平军部准备在英印殖民地北部扩张,这件事情可以展开了,通过马帮再给他送些武器过去,告诉太平军,打下阿萨姆地区,以后华族就是他的娘家。”

徐萧海将董良的命令记下。

这个消息是他上次跟董良说的。

那个时候董良让徐萧海转告太平军稍安勿躁。

因为董良不想打草惊蛇。

那个时候大英帝国舰队正在赶来的路上。

太平军那个时候行动只会成为大英帝国人的靶子。

华族在英印殖民地可以动用的棋子不是很多,这仅有的1颗,董良现在还不想丢弃。

“是,元首,太平军那边随时可以展开行动。另外您上次让我注意英印殖民地北部的情况。现在有最新的消息传来。”

徐萧海拿出了1张英印殖民地地图说道:“您说的英印殖民地西北部真的出现了变乱。而且这种变乱还有扩展的趋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