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历史军事>怒海覆清1852> 第一〇五一章 六角大楼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〇五一章 六角大楼(1 / 1)

西北的战事依然牵动着所有华族人的心。

有关胜利的消息几乎占据了所有报纸的头条。

复兴3年的夏天,华族几乎没有别的大事,雪城1线,沙俄人在损失了1个师之后,退出了中西伯利亚高原,退守叶聂谢河下游的几个据点。

驯鹿突击队趁机西进占领了沙俄人的1些毛皮据点。现在这些地方都建立了华族的贸易站。

北境的雅库特蒙古人还有因纽特人都知道跟华族人贸易获得的好处更多。他们也更加愿意依附于华族人。

驯鹿突击队趁机吸收了大量的土著,人数增加到了两千多人。

现在驯鹿突击队将自己的活动地点放在叶聂谢河的东岸,没有上面的指示,他们也不会擅自去进攻沙俄人。

中路的草原军团倒是没有什么军事行动。控制了图伦城和叶聂谢河上游的阿穆哈拜商之后,护卫军停止了脚步,将主要的精力放到了地方的建设上面。

在阿穆哈拜商,护卫军建设了1座小型的造船厂,至于目的非常明显不过了。

自然是为了未来攻略叶聂谢河流域做准备。现在华族已经将在北境控制了中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地区的3分之2落入了华族的手中。

不过整个西伯利亚的精华还是在西西伯利亚。

这里也是沙俄人经营最好的地方。

华族暂时还没有收回西西伯利亚的打算,那样的话,华族就要将与沙俄之间的分界线推到乌拉尔山。

也就是将沙俄给赶出亚洲。

不是军队没有那个能力,而是华族的后勤补给能力做不到。

这里说的后勤补给能力,是指在保证华族内部正常发展情况下的后勤补给能力。

要是真的竭泽而渔,以华族的体量显然也是能做到的。

在扩张上,董良1直都非常克制。秦始皇就是克制不住自己,然后玩完的。

不过华族控制了叶涅谢河上游以及西萨彦岭的西麓,已经在占尽了地利的优势。

……

南京城栖霞山脚下,1栋6角星形状的5层堡垒型建筑拔地而起,周围还有很多小建筑群拱卫着这里。那些小建筑群就是1座座军营,还有军队院校。

整个栖霞山西侧都是军方的势力范围。

董良1大早就驱车来到总司令部参加这里的联席会议。

所谓的军队联席会议就是军方邀请内阁主要部门的负责人来参加会议。

今天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这次战争之后的伊犁河谷安排。

“元首,诸位大人,目前伊犁河谷还剩下将近5万沙俄人,被我们分割包围在3个地方。”

赵烈文指着地图介绍道。

不过众人对此似乎并不关心,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被分割包围的敌人迟早要被消灭。

赵烈文继续介绍道:“另外,有大约3万沙俄军队从夷播海南麓撤走,根据我们的情报,他们得到了浩罕汗国的帮助。”

康老8插话道:“中亚3国不识时务,沙俄人多次想要灭其社稷,他们依然帮助沙俄人,我看干脆乘胜将其给灭了。”

这种时候,也就是康老8敢于随便插嘴。

孙延平捋着胡须笑道:“老8,你这1张嘴就要灭掉3国,口气太大了。”

“这有什么大的,中亚3国迟早要纳入我华族版图,要不然西域依然是我华族边陲,何来永固?”

孙延平和康老82人在华族高层中算是年纪比较大的。

众人在他们面前都只是小辈。

赵烈文尴尬地清了清嗓子说道:“两位前辈可否先等烈文将情况介绍好。”

见到两位不说话了,赵烈文才继续说道:“我们这次伊犁河谷战役,缴获了沙俄人大量的物资,足够我们再打1场大规模战役的。左帅的意思是先消灭这5万沙俄兵,然后将战线推进到夷播海,在夷播海沿岸修建永固要塞,后面还希望中枢能够调拨建设兵团前去屯垦畜牧。”

左季高没有说要乘胜占领整个哈萨克,已经算是比较保守的。

不过左季高似乎并没有放弃哈萨克草原。

“左帅请准调土尔扈特蒙古1万户,漠南蒙古1万户入哈萨克草原,驱逐当地的哈萨克势力。”

赵烈文看向众人。

“这样是否会尾大不掉,胡人弱小之时依附于中原,1旦今后他们成长起来,是否会反噬。”吏部总长董瑾道。

“董总长,说的在理,所以属下觉得,可以仿照西域之例,在河流水土丰美之地开垦土地,安置建设兵团,另将草原划分成盟旗,给草原部众放牧,各盟旗之间不得随意跨界。”周藤虎道。

他说的就是满清治理草原的政策。

华族基本上延续这1政策,只是取消了盟主、旗主,而以行政官员代替。

不过当地的主要行政官员依然由草原人担任,同时充分尊重他们的游牧习惯。

那些干旱贫瘠的草原,如果发展驻牧业,对草原的破坏太大。

后世的外蒙古就是因为学习苏联搞驻牧,最后让漠北草原大规模荒漠化。

草原人搞游牧并不就是落后,因为当地的草原自然环境太脆弱了,不游牧的话,草原很容易就会被透支破坏。

董良看到没人有不同意见了,于是说道:“老周的话乃是老成谋国之言,我看就这么办,这种汉人耕种,草原人放牧的模式相结合,互通有无,互相帮助的模式很好,以后大家都是华族嘛,几代人之后,都接受了教育,谁还去搞特殊?汉人的耕种地可以发展出1些制造业、商业、文化教育中心。这些中心城镇辐射1定的草原。这样大家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草原给城镇提供肉、奶、蛋、皮毛,城镇为牧民提供粮食、茶叶、布匹、生产工具等必须品。”

董良刚才说到了草原鸡蛋。

这草原上还真的能够产蛋,华族在草原上推广草鸡放养,不仅仅可以减少虫害,而且不会给草场带来多大的负担。

为此华族农科院挑选了1批适合在寒冷环境中生存的草鸡。

这种汉人与草原人杂居的模式已经在后世被证明为非常成功的民族融合模式。

华族以1个广义的统1民族为基础。

以汉文化为文明核心,在人种上更加的包容。

在华族,民族更多的是指1个统1的文化认同,而不是血统。

董良通常都是在众人讨论好之后再发言,而当他发言好之后,这个事情也就定下来了。

不过由这项决议产生的问题,还是要由董良去分配:“人口的话,还是从陕西、甘肃、山西和漠南抽调,河套地区原本人口众多,但是对黄河的开发过渡,我们以治黄的名义再从当地抽调2十万户迁往西域。这些人以兵团模式安置,因此作训部也要1起配合。行政上隶属政府管理,训练由总司令部安排。”

各部领取自己的任务,接下来就是按照时间节点去完成,每1项任务都有具体的负责人,谁那1块出了问题就由谁来负责。

所以华族政府的执行效率那是非常的高。

“元首,这次西域作战立功的将士人数众多,我们考功部准备在京城搞1次授勋仪式,到时候您有时间参加1下呗。”1向低调的彭能接着说起第2个话题。

董良点头道:“嗯,没问题,要搞就搞大1点,西域的将士有很多几年都没回来了,这次咱们搞1个万人授勋大会,就按照1万人左右来定,不要吝啬勋章,此战我军伤亡也非常大,将士们在前线厮杀,咱们在后方可不能小气。户部那边整理1下,看南洋那边还有什么空余的土地,拿出来1部分授予这些将士。”

这件事情不需要讨论了,董良直接1锤定音,大战之后肯定是要定下赏罚。

“万人大会?元首,这人是不是多了1些……”周藤虎还是有些小家子气的。

“呵呵,弢甫,咱们的南京城已经初具规模,这些边塞的将士回来,也好让他们知道自己所要保护的地方是多么美好。另外,西域的兵马不能总是那些,也要轮1下,让内地的1些军队也去历练1下。此战之后,我们与沙俄人的战斗并不会结束,在未来很长1段时间内,双方依然要作战。”

这下子,众人算是明白董良的打算了,表彰只是将这些军队逐渐调换回来的由头。

自古至今,边军都比中枢的军队要强,其实就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战斗机会。

而边军的生活环境又非常艰苦,时间长了,这些人就会想,凭什么我付出这么多,还要过如此艰苦的生活?

然后……然后就是造反,杀回来。

护卫军是几乎没有造反的可能性的,因为这是1支有文化,有思想的军队,基层的官兵也会读书识字,他们知道自己为何而战。

董良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让内地的军队都能够得到历练。比如说第3军、第十、十1、十2军。

这1点,中枢的几人都是没有意见的,大家都觉得就应该这样。

反正现在有了铁路,军队的调动没有那么困难。

董良看向交通运输部总长孙宇问道:“孙总长,铁路今年能够通到迪化城吗?”

这件事情,对华族来说非常重要。

孙宇1脸自信地说道:“没有问题,再有两个月就能修通,达坂城那段最难修的道路已经修好了,剩下的路线,只要填充更多的人力就能加快速度。”

这条西北大铁路前后已经投入了上百万工人。

绝对是堪比长城的大工程。

但是华族在修建这条铁路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出现乱子,虽然也会有工人在施工过程中牺牲。

但是大家似乎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们都是拿着华族的工资来干活的,至于干活过程中自己不小心,或者是运气不好死了,怪谁呢?

官府反正会按照约定支付赔偿金的。而且官府还给他们配备安全帽、工装,仁至义尽了。

这些工人也都在满清治下服过劳役,像华族这样支付报酬的徭役,可是比满清时期的强多了。

那个时候帮官府干活,不仅仅没钱,还吃不饱肚子。

看看现在,3天两头的牛羊肉,干了几个月活儿,人都变壮实了。

整条线路偏北,漠南草原上的牛羊很容易就能够赶过来,成为工人们的口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