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历史军事>怒海覆清1852> 第一〇一四章 新生活运动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〇一四章 新生活运动(1 / 1)

客货两用的轮船沿江而下,穿过库页海峡(原鞑靼海峡),沿着朝鲜半岛的东部向南行驶。

在辽阳省元山港停靠的时候,1些半岛小孩在港口兜售两头打的腰鼓。

王松花了两分钱买了1个。

刘巧儿见了之后埋怨道:“你又乱花钱了,回去的礼物我都已经买好了,你家和我家各1份,每个人都照顾到了,你还买这个没用的小鼔干什么?”

王松笑道:“这个可不是买给家里人的,这是给咱家娃的,等孩子出生了,我就用这个小鼔哄他开心。”

王松说着是用手敲着那个小鼔。

两人作为农场的职工,每个月都有工资,吃饭是在食堂解决。

生活用品可以到农场的供销社购买。

都是特供的价格,比外面要便宜得多。

这次刘巧儿买了好几件皮草夹袄回去给家里人。

这东西是北方的特产,在农场的供销社中卖的比南方便宜多了,回去送给老人也非常有面子。

除此之外,还有熏肉干,都是鹿肉、牛肉做成,也算是北方特色。

刘巧儿虽然长的小巧,但是非常能干,是养牛场的生产能手。

同时她还比同龄的女子成熟,擅长持家。

王松则是1个没啥主见的农家汉子,什么事情都听老婆的安排。

货轮最终在天津港停靠,两人在运河码头换上了小火轮。

按照往年的情形,到了冬天,从徐州往北的运河会逐渐干涸。

但是现在有了菏泽这个大蓄水池。

将丰水期的黄河水给储备在菏泽中。

等到冬天的时候,只要打开贯通运河的闸门,菏泽中的水就能够灌进运河之中。

只要水面上还没有封冻,小火轮就能够继续在上面航行。

离家两年,再次回来,王松心中有些激动。

因为刘巧儿是河北的,因此王松给她讲了老家山东的1些习惯。

“巧儿,俺们那里女人不能上桌,你到时候包涵1下,他们没有恶意,只是风俗是这样。厨房有个小桌,到时候你可以跟娘还有妹妹1起在那儿吃饭。我娘人很好,不是那种挑剔的婆婆,你这么优秀,只要随便1些就好。”

王松想了想还是给自家的媳妇儿打了1个预防针。

“俺们那边女人也不能上桌,哪里需要你提醒,女人自然要在厨房忙菜。只是我烧的饭菜,他们可能不喜欢。”

“嗨,哪里需要你满忙菜,有我娘和妹妹就行了。”

夫妻两正在商量着去家中的事情,小火轮在这个时候通过了1道船闸进入了菏泽。

“咦?这是又进了大海了吗?咱们没有坐错船吧。”王松看着眼前1望无际的水面顿时感到1脸的迷茫。

他赶紧去找船员询问,这才知道自己进了菏泽,他家所在的金乡正好在菏泽边上。

上岸之后,两人乘坐大车只要1个时辰就到家了。

村子的名字还没有变,只是从村变成了生产大队。

马车到了村口,王松下来带路。

但是现在早就已经大变样了。

原本分散在各处的土房子,现在统1归化到了1起,村子中间是1条笔直的大路,两边是1排排民房。

“这……”

王松发现自己找不到家了。

还好,村口的草垛下面,几个年纪大的老头正蹲在那里晒太阳。

“呀,2大爷啊,我是阿松啊。”王松1眼就认出了自家的2大爷。

这位老人1开始并没有认出王松。

因为王松带着1顶狗皮帽子,身上也穿着1件皮衣。

这装束只有以前的地主才能够拾掇的起来。

哪怕是他们现在已经能够吃上饭,依然穿不起这么好的衣服。

“哎呦,阿松啊,怎么是你啊,两年没回来了吧。”

“是啊,2大爷,您知道我家在哪吗?”王松现在已经是归心似箭了。

“大哥。”就在这个时候1个小女孩的声音在不远处响起。

王松抬头1看,竟然是他的2妹。

“2娟子,是我,是大哥,我回来了。”

2娟子迈开腿跑了过来,两边的小辫子上下摆动。

“大哥,真的是你吗?娘刚刚吃饭的时候,筷子掉地上了,于是让我出来到村口看看。”

当地有1个说法,吃饭的时候筷子掉到地上意味着家里要来客人。

其实王松1个月之前就拍了电报回来,告知家人自己要回来。

只是因为不知道6上需要耗费的时间,所以没说具体什么时候到家。

“这是你大嫂。”王松赶紧指着坐在马车上的刘巧儿介绍道。

2娟子倒是非常机灵,赶紧笑着喊道:“大嫂好,大嫂您真漂亮。”

巧儿这个时候已经从马车上下来,从身上的1个小口袋中掏出奶酪块给2娟子。

“2妹,来给你糖吃。这是加了蜂蜜的奶酪糖,俺们农场自己生产的。”

农场的养牛场主要养的是奶牛,是华族引进的北欧品种,能够适应寒冷的北方气候。

“谢谢大嫂。”

3人领着马车沿着村子里的大路向里面走。没过过久便拐进了1条横向的小路。

“大哥,前面那就是咱们的新家了。”

王松看到了。

3间并排的平房,墙根用的砖石,上面的墙壁是土胚,房顶用的芦苇杆子打底,上面铺了1层黑瓦。

房前是篱笆围起来的院子,1侧还有两间矮1些的厢房。

1间带着烟囱的应该是厨房,另外1间就应该是柴房或者是仓库了。

2娟子欢快地跑进了院子。

“大哥回来了!”

“大哥回来了!”

她1边跑1边喊。

正在堂屋吃饭的王家人都跑了出来。

王松见到自己的父母,当即双膝跪地给2老磕头。

巧儿也要跪下来,但是被婆婆1把扶住了。

“这是巧儿吧,长得真俊呢。你身子重就不要在意这些虚礼了,俺们就是个庄户人家,不在意这些东西。”王母也就4十出头,不过干农活的农村妇女,风吹日晒,老得要快,脸上都已经有了皱纹。

但是人看起来很慈祥。

“多谢娘。”刘巧儿低着头,有些害羞地说道。

1家人回到堂屋,他们果然在吃午饭。

桌子上摆着1盘咸菜,用辣椒炒熟了,似乎还加了蒜,闻起来蛮香的,还有1盘蒸好的红薯。

喝的是粗面糊糊。

鲁南这边喜欢用粗面、豆粉和花生碎1起煮糊糊,加点盐巴菜叶子,香的不得了。

“你们1定还没吃饭吧,老婆子你赶紧去给儿子煮饭。”这个时候王松的父亲开口了。

“不用了,爹,这不是有吗?我们垫吧垫吧就行。”

“是的爹,俺们早饭吃的晚,这会儿也不饿。”

两人下船之后在路上每人摊了1个煎饼吃,这会儿确实不是太饿。

这会儿再烧饭,等到烧好了还不知道要几点。

“那我去给你们炒个鸡蛋。”

王松的母亲笑道。

见到1家人都这么和善,刘巧儿顿时放心下来。

王松带着两个弟弟去将马车上的东西搬下来,结清了车钱之后,将东西搬了进来。

这是两个大号的包裹。

“咋还带东西回来了呢?”王松父亲想要说儿子乱花钱。

不过刘巧儿先开口了。

“这是给2老买的皮袄子,冬天穿着暖和。在俺们农场买便宜多了。”

刘巧儿当即打开了包裹,从最上面拿了两件皮草做的袄子。

“这都是鹿皮做的,穿在里面就出门就不冷了。”

儿媳妇儿发话,王松父亲当即偃旗息鼓。

王松母亲端着1盘子炒鸡蛋进来。

刘巧儿赶紧拉着婆婆试穿衣服。

王松也给父亲套上了皮袄子。

2老乐得合不拢嘴。

“对了这里还有给两个弟弟的皮帽子。”刘巧儿又拿出两顶翻毛的皮帽子递给王松。

王松给两个弟弟带上。

因为有嫂子回来,两个弟弟年岁不小,这会儿还有些害羞。

倒是2娟子非常活泼。

“嫂子,有我的礼物吗?”2娟子问道。

王松母亲瞪了闺女1眼。

2闺女顿时偃旗息鼓。

“有,当然有。这是大妹的,这是2妹的。”刘巧儿又拿出了两条用狐狸尾巴做成的围巾给两个妹妹。

“对了,这里还有毛线,回头嫂子教你们织围巾。”刘巧儿又变戏法似的拿出了两卷红色的毛线。

怕对方不知道,刘巧儿还将自己脖子上的红围巾摘下来给两个妹妹看。

刘巧儿的开朗大方,让她瞬间就融入了这个大家庭。

“好了,好了,你们不要缠着嫂子了。先吃饭吧。”王松母亲赶紧拉着儿媳妇儿坐到桌子上去。

“呀,母亲,我不用上桌吃饭的。”

刘巧儿想起了丈夫在路上说起的风俗。

“呵呵,我们家可就这1张桌子,大家都在1起吃饭。”

“可是……”刘巧儿有些难为情地说道。

“你是想说女人不上桌的事情吧,那已经是老黄历了,现在官府倡导新生活,废除恶习,俺们这有十大恶习,现在都被废除了,其中便有女人不能上桌的事情。”

王松母亲所说的新生活运动确实是华族从今年年初开始推行的。

在刚刚过去的年终大会上,董良还让各地汇报了自己的新生活运动推行情况。

华族吏部甚至派出了评估组去各地暗访调查,看各地的执行情况。

怪不得刚才1进屋就看到桌子上摆着6副碗筷呢。

其实王松最在意的是家人吃的什么。

这伙食对比农场的伙食要差1些,他们在农场经常能够吃到肉。

家里的饭菜还是比较素,但是比王家以前的饭食要强多了。

王松还记得自己从小到大几乎就没有吃饱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