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历史军事>怒海覆清1852> 第八一〇章 赵氏商行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一〇章 赵氏商行(1 / 1)

“大米5十担、黑麦种粮7担,海菜5筐,咸鱼8十斤……”赵本才1边口述1边记账。

这是他多年以来养成的习惯,这样的好处就是不容易出现错误。

作为1个老掌柜的,他总是以万分严谨的精神对待记账这件事情。

忙活了1整天,终于最后1艘船也卸载完成。

不远处扩建码头的工地上还在忙碌。

工地上忙活的全都是精壮的汉子。

赵本才问过了,那些后生基本上都是从山东过来的。山东的人口多,当地的汉子个头大,能吃苦。

赵本才自己祖上就是山东的,据说祖上当年是被孔有德裹挟着到辽东投靠了大清。然后他们家族便在盛京扎根下来。

满清入关之后,留在关外的其实主要还是他们这些辽东汉人。

满人基本上都到京城,或者是各大城市中的满城,享受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他们这些辽东汉人却要自己讨生活。满清从来没有将他们当作自己人。他们这些汉人只配给满人做奴才、啊哈。

当然了,很多人以此为荣。赵本才却不想自己的子子孙孙全都做奴才。

其实他原本的生意也是帮主子做的,只是挂在了他的名下。但是现在他决定自己将这个生意做下去。

既然华族已经击败朝廷,那么他原本那些主子肯定被抓了。

他跟自己的那帮子伙计还住在原来的地方。现在的天气刚刚好,白天的气温在2十几度,晚上十几度。

刚进院子,他就碰到了手下的镖师马志奎。

马志奎赶紧打招呼道:“掌柜的,您回来啦!辛苦了。”。

这位练家子出身的汉子,此时就穿着1条裈子,似乎是刚刚冲过凉。

“嗯嗯,累死老子了,今天1共来了3十多条船,写的我手腕都酸了。”赵本才活动了1下自己的手腕诉苦道。

“掌柜的,我看您干脆别做生意得了,您能写会算的,留这儿指不定能够混个官身。”马志奎道。

他这可不是纯粹奉承赵本才。

现在进驻当地的是1个农业开拓大队。负责人是1个大队长,这人确实有意将赵本才留下帮忙,还跟赵本才商量过。

不过赵本才1大家子需要他养活,怎么可能为了这点俸禄留下来。

“老马,不会是你自己想要留下吧。”赵本才突然想到马志奎这些天总是跟那些民兵混在1起训练。

马志奎见到自己的想法被掌柜的拆穿,留着8字胡的马脸顿时红了。

“啊哈哈……掌柜的,这都被您看出来了。您也知道我老马以前就有个当兵杀敌的梦想。不过咱是汉人,年纪又大了,朝廷的兵也养不了家。”马志奎索性打着哈哈说道。

按理说,马志奎的押镖任务还没有完成,自是要听赵本才的。

但是他现在遇到了好东家啊。这个农业大队负责训练的副大队长看上了马志奎,想要聘用他做武术教官。

也就是说马志奎可以直接享受士官待遇。大队还可以在伯力边上给他分两百亩田。

虽说伯力这里偏远、苦寒,但是两百多亩田哪怕只种1季粮食足够养活1大家子了,更何况他还有俸禄。

“嗨,老马,你早点跟我说啊,有这么好的出路,我怎么可能拦着你呢?”赵本才叹了1口气道。

没想到伯力发展得这么快,自己的这支商队却先散伙了。

不过这天下马上就是人家华族的,结个善缘也是好的。

“那就多谢掌柜的成全。”马志奎作势要单膝跪下行大礼。

赵本才赶紧扶住对方。

“哎呦,使不得,华族可不兴这个,给人看到了,你这可是陷我于不义啊。”

天色昏暗,众人聚拢在1起吃饭。商队的伙计丁3在那里眉飞色舞地说着白天的见闻:“你们看到没,那个拖拉机,可真是厉害,比牛还要高,1次可以拉9个犁头,翻出的土有半米深。速度还比牛快多了。真的,就这1台机器耕田的效率绝对顶得上2十头牛。1天就能翻上千亩地。人家还不知道累,都不用停下来休息。”

丁3说的唾沫星子横飞,都已经飞到众人面前的菜里面了。

“这有什么,我在码头上,看到那木船,不用风帆,不用划桨,便可以逆流而上,就跟在船底下有条大鱼推着的1般。那船后面拖着的水花老长的,要是能让我去开船就好了。”另外1名伙计说道。

这些东西,赵本才都知道,那种大拖拉机,整个伯力农场只有两台。

不过江面上的柴油机船很多,都是用木船改装的。

赵本才还发现,这些木船有很多就是沙俄人造的。

去年夏天穆拉维约夫带人从上游顺流而下庙街,带来了数百艘双桅帆船。不过后来他直接在庙街被华族击败,带着残兵从路上跑了。

因此这些江船都城了华族的战利品。

现在这些船被拆除了风帆,装上了柴油机,成为了柴油机船,专门负责从庙街向上游转运物资。

赵本才之所以不回去,就是因为他知道华族击败朝廷的事情1定是真的。

不因其他,光看华族弄过来的这些大家伙就知道了。

那拖拉机、柴油机船,所蕴含的科技,完全都超乎了他的想象。难以想象,这华族究竟得有多么强大的能量。

江边的码头上,工人将巨大的桶状木柱插在江水中,然后抽干里面的水,接着继续挖深,然后插上钢筋,浇灌混凝土,做成坚固的栈桥柱子。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用木头来修码头。

为什么没有,说明人家的钢材和水泥都很充裕啊。而朝廷呢,在财力、物力上根本就比不上人家。

“这伯力开发的越好,那么咱们以后的生意就越好做。”赵本才为了留住这些伙计,于是给大家花了1张饼。

不过这张饼并没有那么诱人。

1个小伙计当即就给赵本才泼了1盆冷水:“掌柜的,人家的海船可以直接到庙街,甚至到伯力,你说咱们走6路行商1次才能带多少东西啊?”

赵本才不能就这么服输了。

“海船是便宜,但是他们只能沿江而行,而且只能在夏季过来。那些皮子总不能自己跑到江边吧,还是要有人与部落的猎人打交道。所以咱们还有用武之地。”

“我想好了,以后在伯力和庙街都建立商行,咱们直接从华族的船上贩货,然后再用驮马运到那些林子里的部落里去。然后将收过来的皮子卖给华族商人,这样咱们也不用冒险来回跑。”

1道新的商业版图在赵本才的心中规划好。

正好马仲奎这个镖师不做了。

他干脆由行商变成坐商。

这城里还有他赵本才1块地呢,那处宅子就给农业大队用了,不过他要让对方补偿他1块地给他建商行和仓库,最好是靠近码头。

继续往上游而去,那里的战斗还没有结束。

从南面过来的清军已经许久没出现。

但是从北边来的沙俄人却越来越多。

穆丹之前没有听从康启高的建议,执意要回德都勒屯,不过当他3天之后赶到德都勒屯的时候,看到的却是1片焦土。

果然,只要是沙俄人经过的地方,必然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的眼中似乎从来没有怜悯。

屯子里的百姓死伤惨重,只有少数年轻力壮的逃到了林子里面。

他们向穆丹讲述了沙俄人的暴行。穆丹本就是1条响当当的汉子。

他没想到自己做了朝廷官,却连自己的家人都保护不好。

埋葬了父母亲友的尸体,穆丹带着手下准备去找沙俄人去报仇。

也许他的运气真的很差,直接就撞见了沙俄人的大部队。

1千多沙俄哥萨克将这支两千多的索伦兵打得大败。

穆丹负伤被手下架走。这支索伦残兵沿着精奇里江1路逃到了黄河屯。

黄河屯在短时间内就已经聚集了好几千人。周围被沙俄人袭击过的屯子,还有那些没有被袭击的屯子中的百姓都聚集到了这里。

他们都听到了消息,也知道了这群新来的官军将罗刹鬼给打跑了。

去年罗刹鬼来的时候,就连官军都躲起来。很显然朝廷的官军是不靠谱的。众人都觉得现在的这支官军倒是不错,至少没有不管他们。

对于这些投靠过来的江东百姓,华族远东地区管理委员会非常重视。众人都觉得这是1个非常好的机会,让当地的百姓主动接纳华族。

华族在远东地区目前没有正式的行政管理机构,但是也不能将民政问题交给军队管理。因此组建了1个临时性机构——管理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负责华族在远东地区建立的所有定居点的民政事务,同时还兼管着那些农业建设兵团。

为此拉拢这些当地百姓,管理委员会调集了1批物资,救助这些百姓。

这些生活在远东的汉民和达斡尔人哪里受到过这样的礼遇啊,1个个感激涕0。

以前的那个朝廷,除了跟他们收税,除了从这里抽调战士,给过他们什么?

这里为啥到现在还这么穷啊,不就是因为没人管吗?

当那些百姓排着队从华族官员的手中领取大米和盐巴的时候,他们的眼泪都忍不住流了下来。

这个时候,东北还没有大米。很多人1辈子都没见过米是什么样子。

当浓稠的米粥熬出来的时候,许多百姓都是和着泪水1起吞进肚子的。这个时代的百姓真的是非常的淳朴。

你只要对他们好那么1点点,他们就会非常感激。

就在这个时候,穆丹的人逃了过来,同时也带来了沙俄人大部队杀来的消息。

康启超连忙下令黑龙江城守备大队全体戒备。同时让渡船将百姓全部暂时转移到南岸的黑龙江城。

正在康启超紧锣密鼓地安排的时候,几个屯子里的老村长找到了他。

“军爷啊,将妇孺送过去就行,俺们几个老不死的还有屯子里后生都留下来帮忙。这江东是俺们世代生活的地方,祖坟都在这里,俺们撤到了江边都已经算是愧对祖先了,绝对不能再退了。”

说实话,康启超都被几位老者给说的感动了。

是啊这是祖先留下的土地,祖坟所在,应该是后辈用生命去保护的地方啊。

他没有拒绝,安排这些后生跟着护卫军1起修筑工事,这江北的屯子都没有城墙,起不到防护作用。

只能临时挖掘战壕了。

只要背对着江面,康启超就不怕,他还有后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