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历史军事>怒海覆清1852> 第三一四章 后方(一)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一四章 后方(一)(1 / 1)

元首带着大军出征之后,安平城中似乎变得冷清了许多个,不过依然那么井然有序。

原本满城的办公区内,到处是忙碌的工作人员,各地上报上来的材料,需要分到各部去处理,尤其是现在到了夏收的季节,南部的1些行政公署已经开始收取公粮。

粮食大都在地方上就近入库,不过户部要派出工作人员到各地的仓库去核查,另外户部下属的税务总局,也要将各地商业税款押解到安平城。

现在华族户部的财政资金,大部分还是来自琉球馆的贸易收入,陈得利天生就是个做生意的料,当初董良将他从舰队调出来的决定绝对是英明的。

第2大来源是那霸自由港的收入。那霸自由港加上商品交易所就是华族的吸金窟。

自由港免税政策仅仅是针对港口保税区内,只要不出保税区就不用交税,这吸引了大量的商船。

东西要输入华族内部或者是从华族内部购买商品依然要缴纳关税。再有就是那霸城的商业税收。

从台湾海峡向北的满清港口现在基本上都已经被华族封锁,洋商想要交易只能在广州或者是那霸。

而那霸现在相比广州有1个更大的优势,那就是这里有充足的货源。

通过几家与华族合作的浙江海商,加上留球馆自己的运力,江南产出的出口商品只能运到那霸,然后在交易所中完成交易。

交易所的佣金虽然比例不高,但是量非常大,这也让华族赚的盆满钵满。

很多洋商已经知道海峡航线现在不安全,他们全都从东番岛的东部海域直接绕道那霸进行交易。

周藤虎没有1天闲着,华族的钱袋子管起来比满清朝廷的户部还要复杂,董良又是1个花钱如流水的主儿。

“总长,陈总长申请的5百万资金,元首已经批下来了。”1名秘书走进周藤虎的办公室汇报道。

这名秘书是1个2十几岁的小伙子,长脸,身材细长,看起来斯斯文文。

此人名叫刁元器,原本是东番岛上的1名普通读书人,因为酷爱算术,4书不精,1直都没有考到功名。

但是在华族组织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算术科的第1名,被周藤虎点名要到了自己身边。

“嗯,我知道了,元器,你去把上半年的收支总表再拿去核对1下。”周藤虎将手中的1本报表递给刁元器。

刁元器嘴上没说什么,但是心中却是非常的激动,这是总长对自己的器重,连总表这么重要的东西都交给自己核对。

刁元器走了之后,周藤虎皱了1下眉头。

陈得利最近提了好几个大计划,1个个都是石破天惊,需要华族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支持配合。

先是在江北开辟出1条与太平军之间的联系通道,为太平军输出武器还有粮食等战备物资,当然还有华族的商品,以换取他们手中的白银。

董良动用了整个第2舰队的力量去开辟这条线路,以至于对浙江沿海的封锁都暂时出现了缺口。

这条线路不是打下来就行了,清军不可能不反击,到时候还要在当地驻守军队,这又是1大笔开支。

当初讨论这个计划的时候,周藤虎还准备让董良考虑1下,不过想了想还是算了,陈得利是跟着董良从洋船上杀出来的。

而且他1直负责帮助华族赚钱。华族的收入除却缴获的资金,有1半是来自留球馆的营业收入。

但是陈得利1直在外面负责琉球馆的建设,很少回总部,在总部的存在感渐渐降低。

有些新人甚至都不认识这位陈总长。

这种情况对陈得利在华族的地位非常不利。同时也让华族内部1些人对他颇有微词。

周藤虎虽然管理着华族的钱袋子,但是他很清楚,这钱袋子中的钱却有很大1部分是陈得利赚来的,除非必要,他是不会得罪陈得利的。

华族将农民的税收改为实物税收,这样做确实是让普通百姓享受到了实惠,不需要经受2次剥削,但是却减少了政府货币的来源。

通过发行购物券,周藤虎确实节约了1部分,但是这仅仅是其中1小部分而已,其实华族的开支还是非常大的。

董良花钱1点都不手软,那霸交易所的火爆有1方面就是因为华族这个幕后大买主1直在下订单。

根据周藤虎的统计,钢铁和粮食是华族两项主要的消费品,这其实都是为了满足军事扩张的需要。

另外还有棉花、生丝等原材料也在华族的采购范围之内,因为华族的纱厂和缫丝厂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

华族银行经过将近1年时间的运作,终于有了将近5千万华元的资金,不过其中有1部分是华族百姓的存款,还有那霸商品交易所收取的保证金。

董良通过打土豪缴获的白银也大都放在这里作为储备金,发行银元。

这些钱是周藤虎的命根子,他觉得这笔储备金的总量还是太少了,至少要突破1亿银元,他才能够稍微松1口气。

但是现在陈得利1口气就要走了5百万。

这笔钱,陈得利准备在上海抄底丝绸、茶叶和瓷器。这3件套是目前满清出口商品的主力。

他为什么要抄底呢?

因为上海的各家洋行都会在45月份前将当年的商品给收购储备好。

4月份左右新茶上市,是茶叶收购的旺季。

而到了78月份就到了东海和南海上台风多发季节。在此之前,远洋商船都要离开。

但是今年的情况不同,护卫军对东海进行了封锁。大量的商品积压在了上海滩。

如果在6月份之前,航道还打不通的话,那么这些商品就要压在洋行1年时间,丝绸、瓷器还好说,但是茶叶可放不了这么久。

陈得利的计划是趁机压低价格将这些东西从上海滩的洋行接手。

然后在那霸的商品交易所加价出售。如此,华族不仅仅可以大赚1笔,还可以将这些大宗商品的定价权给夺过来。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1个是这批货必须提前在那霸挂牌出售,否则过了时间就没有洋人的商船运走。

另1个就是广州,广州的商人会不会趁机搞到货源,将洋商给截胡,也需要考虑在内。

所以说这里面还是有很大的风险。万1到时候,这批货拿不到,或者是卖不出去压在自己的手中,这对于华族紧张的财政都是1个负担。

董良准备在下半年修建横跨海峡的电报线路,这光缆都要从国外购买,他还准备修建环岛铁路。哪1项不是几百万的大工程?

周藤虎管理着钱袋子,不能只考虑到当前的事情,还要考虑到今后可能需要的开支。

更何况,现在董良将大队扩建成支队,正规军的规模1下子扩充了78倍,这军费也是1笔不小的开支。

工部的制造局更是已经开到了各个县,这些地方上的制造局虽然可以通过制造农具、铁钉等来获取1定的收益,但是总体上还是投钱的,尤其是1开始的时候,需要制办设备。

华族蒸汽机的产量有限,1下子开了这么多的制造局,其中大部分的蒸汽机都需要在交易所下单。

现在洋人也变聪明了,他们在那霸建造了仓库,会根据交易所的交易情况,提前存入1部分商品,这样有人下单,就能够立即交货,交货时间短,那么价值自然也就高。

商人的嗅觉是敏锐的,这些第1批入驻那霸的洋商听说上海滩和宁波港被封锁,1个个幸灾乐祸。

他们在那霸先拿到货,回道欧后,再将这个不好的消息散播出去,然后就可以趁机抬高价格。

后世的1些商业手段,此时已经有了雏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