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微书院>女生耽美>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362章 举国同庆,与民同乐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2章 举国同庆,与民同乐(1 / 1)

熟悉蒙哥的人都知道他平时沉默寡言,很少说话。

没想到难得开次口,直接震惊四周。

窝阔台更是一脸不可思议的看着蒙哥。

蒙哥被他妻子扶养多年,如同他的养子,窝阔台也算比较了解蒙哥,通常情况下,蒙哥是不可能说这种话。

而且蒙哥之前在他面前表过态,会支持窝阔台。

但蒙哥看到大部份人都反对窝阔台,居然趁机落井下石,并且违背了他母亲的意愿,直接三票全投拔都。

拔都提议长子西征,蒙哥就是长子,这么好的机会蒙哥当然要抓住,如果投票拔都落后,蒙哥就可能会谨慎小心,不会轻易支持拔都得罪窝阔台,但现在明显能看出窝阔台在大蒙古内部已经无法得到大数多人的支持。

自从登基为汗后,窝阔台没有取得一点成就,先是拖雷大军在方城山大败,接着灭金变成联金,简直就是个笑话。

如今连宋军都打进西夏,曾经百战百胜,所向披靡的大蒙古帝国,现在好像变成了任人欺辱的小绵羊。

这是成吉思汗在位时,从来没有过的事。

大蒙古的贵族们,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机会,并不是每时每刻都会有的。

蒙哥当然要抓住这个机会。

但大汗之位,也不是说废就废,现在大伙全力支持拔都,已经明显在向窝阔台表达他们的不满。

蒙哥说完,现场变的一片安静,所有人都是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

之前拔都系他们联合蒙哥时,蒙哥也表态会支持窝阔台的,没想到关键时候,蒙哥改口了。

片刻之后,木华黎长孙塔思率先沉声道:“宋军背信弃义,先在中原合攻也客那颜。”

“接着大举入侵西凉王领地(指西夏)。”

“宋军咄咄逼人,毫无信义,咱们还要与他们议和?”

“大汗(指成吉思汗)若在世,决不会妥协。”

塔思非常生气,他的性格和爷爷相似,还比较喜欢中原。

没办法,木华黎很早到了河北,然后一直负责蒙古对中原的战事,木华黎死后,其子孛鲁继位,还是负责河北和中原的战事,所以塔思从小在河北长大,他不喜欢草原啊,当然不愿意西征。

塔思说到成吉思汗再世,肯定不会妥协,这话是没错的。

成吉思汗再世,早就全力伐宋了,还会等到现在。

但问题成吉思汗不可能再世啊。

斡答儿甚至想,成吉思汗再世,拖雷也不会死了,你这不是废话。

他马上道:“如今形势不一样,宋朝正在崛起,又刚灭了金国,还敢派大军进入中兴府--”

“宋军已经稳住黄河防线,我朝攻打金国都需向宋借道,现在还如何全力伐宋?”

斡答儿这個反问直接把塔思问住了。

金国在的时候,咱们灭金还得向宋借路。

现在宋国占据中原,你还怎么打中原?

塔思稍微想了下:“可从山东南下,直取江南。”

这也是他父子两代人原本的战略路线,只不过现在形势大变,他父亲也没逼降李全,山东又全部在宋朝手上。

斡答儿则道:“江南两淮水道纵横,没有水军,比黄河防线还难打,咱们的骑兵完全无用。”

塔思还想说什么。

“行了行了。”窝阔台略有烦燥的挥手,示意两人不要再争吵。

此时争吵毫无意义,因为投票结果已经出来了。

支持长子西征的比支持全力伐宋多三票。

他不是成吉思汗,无法凭一己之力来决定这样的大事。

而且反对的人这么多,就算他想全力伐宋,很多人也会阳奉阴违,出工不出力,与其这样,不如成全他们,等他们将来见识到宋人的阴狠下作,必然会后悔不及。

而且,他可以利用长子西征,给拔都他们增加难度。

窝阔台深深吸了口气,缓缓道:“自本汗继位以来,先后攻打金国不利,没能完成父汗的遗愿。”

“本汗愧对父汗,也对不起大伙。”

现场唯一的长辈铁木哥斡赤斤赶紧安慰他,说大蒙古当年立国之初也不是百战百胜,也有惨败过,不要气馁。

铁木哥斡赤斤怕窝阔台一气之下会说不干大汗了之类的话。

但他想多了,窝阔台好不容易登上大汗之位,怎么会轻易放弃。

只见窝阔台语重心长的道:“大伙都要西征,我身为大汗,也当遵行大伙的意愿,但这事也不是咱们能一心情愿能干的。”

“宋廷要求夺回西夏,咱们难道能把西夏割弃给宋人?这种事,本汗是做不出来的。”

上次赵与芮的信是要求拿回西夏,现在宋军也正在攻打西夏,所以窝阔台说,我就算愿意议和,但能割让西夏吗?

我们不割,宋军就会一直攻打,如何议和西征?

大蒙古帝国肯定不能割让土地,一寸也不能让。

斡答儿听到窝阔台要让步,心中欢喜,赶紧道:“咱们当年能从西夏手中拿到中兴府,将来一样可以从宋人手上再拿回来,当务之急,还是先进行西征,从西方掠得更多的人口和物资,为我大蒙古增加兵源。”

“汉人不可信。”斡答儿看向塔思,塔思一直在河北,部下多汉军。

他这是故意的:“汉人都以宋人自居,一旦战事不利,投降甚众。”

“咱们还是得抓更多的突厥人,大食人等,建立更庞大的军队,到时集合百万大军,一举攻灭宋国。”

斡答儿的话代表了拔都等人的意图,现在别和宋人耗,先西征,掠夺人口物资,扩充军队,到时凑个一百万大军回来再灭宋。

而且尽量要少用汉军。

当然,到时拔都不会回来,就是另一回事了。

历史上蒙古灭宋,主要还是靠的汉军,但这会还在蒙元初期,汉军威力还没显示出来,更没有大量汉军投降他们,所以蒙古贵族们对汉军并不感冒。

当天窝阔台被逼同意长子西征,但他的方案和大部份人的有冲突。

窝阔台的意思和原本差不多,打算让拔都为统帅,蒙哥等长子参加,带兵十二万,战马五十万匹,进行西征。

其余的兵马,继续和宋开战,主要是防守西夏,山西一线,攻打山东和辽东一线。

即西北方向靠守,山东和东北方向进攻,压制宋军崛起。

而拔都的意思是与宋议和,和宋通商交易,全力西征,壮大蒙古,以后再找宋人算帐。

因为一旦和宋继续开战,若西夏不保,宋军可以从西、北两个方向,进攻察合台,窝阔台,甚至拔都的领地,这是拔都不愿面对的事。

窝阔台向他们保证能守住西夏,并声称可派兵十万,自西北方向,绕过山西,进西夏。

斡答儿称,宋人已经答攻占西夏就不打了,只需要养马的地方,为何不让出来。

窝阔台说,宋人随时说话不算数,现在让了,将来他们翻脸,还是一样可以攻打拔都领地。

而且不能让宋人拥有更多的战马。

斡答儿声称,宋人现在已经占据吐蕃,拥有战马的来源地,有没有西夏对宋人影响不大,现在拖下去,对咱们有利,等咱们西征回来,再收拾宋人,不比现在两面开战要好?

双方据理力争,最后又要投票。

窝阔台相当愤怒,成吉思汗在时,都是大汗一个人说了算,现在他的威信是一天不如一天,动不动就要被投票。

那这个大汗当的还有什么意思?

七月初四,在争吵了数天之后,最后由耶律楚材的协调中,蒙古贵族们终于达成一致。

分兵长子西征,同时派大军十万去西夏,以战逼和宋军。

即在西夏要取得大胜,打退宋军,才能讲和时有底气。

如果不能在西夏取得大胜,退而求其次,保西夏黑水城。

西夏黑水城是扼守漠北进入河西走廊的必经之路,唯一要道,蒙古人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可以丢中兴府,丢西夏其余养马的地方,但不能丢黑水城。

一旦让宋军占据黑水城,宋军以后随时可以从黑水城进入漠北,同时蒙古各宗王的封地,等于向宋军打开了大门。

官山会议决定了大蒙古的下步战略,会议的决定是双方都同意的,拔都得到了长子西征的主帅,窝阔台可以继续往西夏调兵。

但结果并不是窝阔台能接受的,他大汗的威信再一次受到挑战。

一旦拔都在西征时取得大胜归来,而他在这边无法在宋人身上占到便宜,他相信自己这大汗位置会越来越悬。

此次长子西征和原历史差不多,但原历史是速不台为主帅,拔都为副。

这次以拔都为主帅,速不台为副,两人各带两个万户。

宗王中有察合台儿子拜答儿、窝阔台儿子贵由,拖雷儿子蒙哥各带一个万户。

另万户及以下各级那颜也派长子率军出征,主要征讨钦察、斡罗思等国,即欧洲方向。

全军十二个万户,约十二万四千多人,带战马五十万匹,和原历史一模一样。

而这次西征和历史上最大的不同,就是战略目标的改进。

原本蒙军就奔着杀人去的。

这次为了对抗宋廷,窝阔台要求尽量不要屠城,以掠夺和征服为主。

他故意给了拔都目标任务。

你当统帅西征可以,但回来时,最少得给我带四十万大军,上百万匹战马。

拔都则向窝阔台和诸贵族保证,等我回来,最少带五十万大军。

蒙军只要不随便屠城,全力收降军士,别说五十万,带一百万都可以。

毕竟他们的长子西征在历史上进行了七年,前后杀了不知多少万人。

赵与芮肯定想不到,因为自己的咄咄逼人,逼的蒙军的长子西征改变了以往屠杀的战略,以征服和收降为主,他间接的拯救了几百甚至上千万欧洲人。

窝阔台安排了长子西征之后,立刻决定发兵十万,支援西夏,同时派出使者汉臣刘润出使宋廷谈议和之事。

他是打算边打边谈和,在战场上逼和宋军,最好能保住西夏。

支援西夏的主帅为口温不花,副帅为塔思,原本塔思也要参与长子西征,但这家伙不愿意。

于是七月初十,塔思开始召集兵马,准备从漠北绕到西夏。

绕道漠北对蒙军来说又好又不好,优势是利于骑兵,不好的地方是补给不够方便。

原本他们从山西,进陕西,到西夏,一路可以获得补给,但怕在陕西被宋军阻击,或者说怕被宋军知道,所以还是决定绕远路走漠北。

大蒙古国的庞大机器也开始运转,此次前后动员二十多万大军,蒙古精锐有一半离开河北一带,这事若是被宋廷知道,窝阔台都怕宋军趁机打过来,所以西征也好,支援西夏也好,都是悄悄进行。

-------

七月的江南大地气温比较高。

七月初八,定海县。

今天一大早,约上午八时左右。

咣当,咣当,咣当,咚咚咚,大街上锣鼓宣鸣,声音震天。

城中好多百姓纷纷离开家里,挤到街上。

只见大路中间几个身穿札甲宋军,胸前戴着大红花,四周都是县衙衙役,在敲锣打鼓。

其中有几个衙役手中都拿着大袋子,每走一会儿,就嗖的用力一甩。

哗啦啦,大量的糖果被抛到地上。

“哇吼”四周街道上的诸多儿童一涌而上,还有成年人加入其中。

这是朝廷特制的‘军功糖’,用糖纸包裹,里面用麦芽糖加坚果仁制造,市面上没的买,还挺好吃的。

当然,对大多数百姓来说,有没有糖果吃还是小事,大宋朝能不能打胜仗才是大事。

定海县是赵与芮发家的地方,拥有市舶司,与高丽和日本通商频繁,还有东南各国的海船到这里来商贸,现在定海县城里的外国人还挺多的。

此时有波高丽商人正呆呆站一家酒店楼上,看着四周百姓不停欢呼,那几个宋军和衙役们走到哪,百姓们就欢呼到哪,相当不理解。

看起来是几个宋军在游街,为啥百姓这么高兴?

没等他们回过神来,突然店小二兴冲冲跑到楼上:“掌柜说了,今天早上的包子,八折优惠。”

“?”高丽人正拿起个包子往嘴里塞,闻言更奇怪了,他叫来那店小二,用半生不熟的汉语问:“下面发生什么事情了?为何大伙这么高兴?”

“咱们大宋灭了金国了。”店小二大笑道:“终于报仇啦,陛下真是厉害。”

店小二一开口,楼上还有几波客人也都在叫嚷。

“当今陛下登基数年就灭了金国,我大宋要重现汉唐盛世了。”

“都说陛下是唐太宗再世。”

“依我说是汉武帝转世。”

四周一片喧闹,都在谈论灭金之事。

高丽人连忙问:“几时灭的金?”

有人道,就在上个月,消息到了定海已经是七月初。

另一个高丽人若有所思想了想,突然问:“为何所有人好像都很高兴?”

这不合理啊?

大宋朝灭金和普通人有什么关系?但他们看到整个定海街上到处欢乐,军士们走到那,百姓们就会阵阵欢呼。

一商人模样闻言大笑:“你们是高丽人吧。”

“可惜不是我大宋商人。”

“朝廷有令,攻灭金国后,举国同庆,从七月到年底前,朝廷减税一半。”

“无论百姓商人,在今年种田卖酒,减税一半。”

陛下说,要与民同庆。

高丽人这才恍然大悟。

老百姓们高兴,因为这事与他们也息息相关。

除了百姓的秋粮税和部份商家下半年的商税,都减税一半,朝廷的一些重要物资,如管控的精盐,白糖,五百料以上大船等,俱有打折优惠。

像平时普通百姓家都舍不得买雪白糖吃,这次从七月到八月,整整一个月朝廷降价五成,打了对折,每人每月限购五斤,这是大伙直接的实惠。

朝廷还和很多比较大的商人合作,要求商人们卖货打折,这些差价,由朝廷补贴。

整个七月是大宋国庆月,各地各种货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打折。

像高丽人所在的酒楼就是定海县严家的产业,严家是赵与芮起家时就跟着赵与芮,现在早就发达了,这次攻灭金国后,立刻在各地产业开展优惠和降价事宜,与民同乐,让百姓感受战争胜利带来的好处。

赵与芮这是要提醒大宋所有百姓,只要朝廷打了胜仗,你们都有好处。

而大宋朝的官员们就不要说了,从上到下,那怕县衙的衙役都有奖金。

在攻灭金国的过程中,赵宋掠夺无算,财富暴增,这些钱都可以用在国内。

这时又有人对高丽人道:“定海县新开了个红楼,里面全是掠来的金国小娘,价钱还便宜,你们有时间可以去玩玩,不过现在很火,要排队哦。”

哈哈哈,四周一片笑声。

“叭”现场有个书生模样重重拍了下桌子:“对,为大宋争光,干金国小娘,走,早点去排队去。”

高丽人面面相觑,大宋的百姓都在关心国家大事,这对其他国家来说,可不是件好事。

“下面那些军士是干什么的?”又有人问。

“那是有功的将士,都是我定海籍的。”有人自豪的道。

这已经是七月以来第三批有功将士巡演,边上的宋人告诉高丽人,下午辰时四刻,军士们会在定海书院演讲他们的事迹。

现场门票十文一个,但每次人满为患。

高丽人更加不可思议,这个打仗还有事迹?还在书院演讲?

哇,边上宋人来劲了,说上次有个定海籍的军士,猛的不得了,和金军作战时,准备夜袭金军。

当晚金军哨骑在大营四周放箭试探四周有没有伏兵,有埋伏的宋军中了数箭而一声不哼,最后突然进攻,打进金兵大营,一举大胜。

切,高丽人你看我,我看你,感觉这宋军说的也太玄呼了。

但宋人说的有板有眼,还说那定海籍军士身上都是箭伤,直接退役了,但回来后,朝廷赏银一百两,分了十亩田,还分一间屋。

高丽人听完后都觉的有点意思,当下决定,下午去定海书院听听看。

定海书院原本是秦家产业,后被出让于朝廷,朝廷在这里建立了学校。

宝庆八年,也就是今年初,朝廷在教育部的主持下,在各地筹建学校,先以定海,临安,各省制置司所在,相当于省会所在地,为试点。

定海县因为是赵与芮起家的地方,也被选中。

每个学校学生从从八岁开始,到十三岁,共六年学习时间,学校只收部份伙食费和少量住宿费,招生方向目前主要面对全面文武官员后代及全体军人后代。

大宋以前各县也有县学,这些学县学目前同样在运行,但学的课程和各省学校有所不同。

可以说,新学校招收的学生,在课举时更有优势,更容易考中高分。

但因为这学校比较少,所以人数有限。

下一步,从明年开始,赵与芮会逐步把各县县学也改为学校,计划用五到十年时间推广到全国,招生目标也扩建到全国百姓。

定海书院也有寒暑假,平时上六休一,这会七月份,正是暑假时,所以书院是空着的。

下午几个高丽人来到书院门口,只见外面有衙役守着,每人进去要买门票,十文钱一个。

外面围聚着很多当地百姓,也有外来的商人,有人会买票进场,也有人会在外面等着,主要是看个热闹。

这门票十文钱一个也不便宜,但今天进会场的人还挺多的。

大门进去是个院子,走过院子后到了另一院门,出了院门迎面就看到一个巨大的操场。

以前这边都是建筑,被拆平后打造成一个操场。

操场上正北面刚搭建了一个高台,面对高台是用石灰划的一条条线,进来的人都盘坐在石灰线中间,看起来比较有次序。

几个高丽人随便找了个位置坐地上,不一会,四周陆续有人进来,两刻钟不到,就把操场坐满了。

但高丽人发现,很多人好像都是军人,进来后也比较有纪律,一言不发,坐在当场。

如果他知道这世上有种人叫托,就会明白,这都是宋人找来的群众演员,大部份都是当地锦衣卫,和驻军来充任。

等操场上人坐满后,高台上的几个军士便开始讲述他们的故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